01
我的思想竟然被这本书看得真真切切,干干净净!
书不厚,电纸书只有180页,7.5万字。我用了2小时15分钟读完,包括做笔记的时间。
读完了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去小红书搜大家的阅读笔记,发现这本书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是啊,经历不一样,也许别人找不到蛤蟆先生的影子。
当然,也有很多网友表示,看着看着就哭了。
02
每个人都难免经历低谷,失去信心、希望,甚至失去自己,当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需要有人懂你,引导你,治愈你,改变你,这本书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作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本书将心理学知识完美融入故事情节,跟随蛤蟆先生的一次次心理咨询逐渐展现在你面前,一点也不会觉得生硬、出戏。
这本书超级硬核,凝聚了作者(罗伯特.戴博德 Robert de Board)20多年心理学研究及临床咨询的专业经验。
这本书也超级治愈,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有代入感,一步一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一步一步审视自己的过去与状态,去抚摸伤疤,一边行走一边疗伤。
03
蛤蟆先生就是我。他遇到事情愿意去问河鼠,“鼠儿,你觉得我该怎么做? ”因为这么一问,责任就从他的肩头卸下了。
蛤蟆先生就是我。即使沐浴在冬日暖阳里,他所看到的一切也都像黑白照片一般,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蛤蟆先生就是我。以怄气的方式,好像煤气罐慢慢撒气,用时间稀释着愤怒。
蛤蟆先生就是我。我在某种程度上也在玩“poor life old me”的游戏,与对方“共谋”,赢了游戏输了自己;我周围也有“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类的人,而且2020年一整年深受其害。
蛤蟆先生就是我。这一刻,面对书中的心理咨询师“苍鹭”,也面对自己的内心,站在“人生坐标”上,我想要打破循环,真诚地回应自己。
04
本书为我们介绍了我们儿童时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告诉我们在长大以后,我们的基本情感就像调色盘上的三原色。
我们将基本情感调和在一起,然后去应对外界环境。
而自我经历的不同,我们可能会处于三种状态,分别是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处于儿童状态并不是说我们很幼稚,而是像儿童一样反应。
儿童的自我状态有2种,分别是天然型、适应型。
天然型的儿童状态中,爱都会得到回应和满足。但是儿童在适应型状态中,必须顺从,取悦,依赖父母,做错事要道歉,可能还要讨好父母。处于非常被动的角色。
不仅于此,有时候我们还会处于“父母”状态,“父母”状态可分为养育型和挑剔型。
养育型的“父母”理解他人,总是给予别人善意和爱,容易“共情”。但是挑剔型的“父母”会非常严厉,喜欢批评,发怒,通过指责别人转移怒火。
第三种是成人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我们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我们不会怪罪谁,也不会刻意讨好谁,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时刻真诚回应着自己的需求。
05
读这本书,最“惊”到我的地方是一个PLOM的心理游戏。
也就是“Poor little old me ”,意思是:扮演可怜弱小的我。
这完全是部分的我的映射。
在这场游戏中,我偷偷或者无意识地配合对方,将自己处于弱势的境遇里,让自己成为“可怜弱小的自己”,如果扮演成功,那就赢得了游戏。
当别人指责自己,我接受了,认同了,有时候最后连自己都会自我诋毁,试图获得自己对自己的原谅和同情,而现实没有丝毫改变。
把自己陷入到那个poor的角色出不来,就像和对方“共谋”,让自己赢了游戏,反而输了自己。
06
书读完的时候,将近凌晨4点。
最后蛤蟆先生通过心理咨询好了起来。
我呢,也稍微开窍了。当然,我并不指望通过一本书就能完成自我觉醒,但是正在这条路上走着,一边走,一边疗伤,补齐自己。
07
好句摘抄:
苍鹭说:“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 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能自动做出反应,可以说,就像巴普洛夫(实验里的)的狗一样,我们无法避免这种反应。”
当你有恐惧感时,焦虑的念头就会跑到你的意识层面,让你没办法放松。就好像它们在你心里拉响警报,告诉你大事不好了,希望你能做点儿什么。
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是在怪罪别人。
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