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理浅说》(31)
卷二 阳虚症门问答
本篇三十一条,“专论阳虚,指出先天真气上浮,反复推明。”真气为命根,藏于肾中,为阴之根,沉潜为顺,上浮为逆。“病至真气上浮,五脏六腑之阳气已耗将尽”,出现阴盛格阳的现象,与外感阳症往往同形,“仔细推究,所现定系阴象,绝无阳症之实据可验。”即除外表有“阳症”假象,一定有阴象可察,系阴盛。
熟记前面所述如何辨认阳虚、阴虚秘诀,理解君、相二火解义,则对阳虚与阴虚在上、在中、在下的疾病,都可按法而治。
“阳虚篇内所备建中、理中、潜阳、回阳、封髓、姜桂诸方,皆从仲景四逆汤一方搜出。”《伤寒论》六经主方已经深刻表达了人体一气阴阳的规律及疾病诊治法则,“其中一元妙义,消长机关,明明道破。”
“仲景云:“三阳经病者,邪从阳化,阳盛则阴必亏,以存阴为要”,“滋阴降火”说所由来也;“三阴经病,邪入多从阴化,阴盛则阳必衰,以回阳为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由起也。”阳阴消长,阳盛阴衰,救阴;阴盛阳衰,救阳。这种补亏救衰的思维应该考虑阴盛有阳衰和格阳,有扶阳回阳和消阴救阳之分;阳盛也有阴衰和格阴,有滋阴救阴和滋阴消阳不同。
“大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腾,即现牙疼、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不得妄以滋阴降火之法施之。”阴气盛而上腾,真气上浮 ,是阴盛格阳,应消阴救阳。如果妄以“滋阴降火”,则阴盛格阳加重,出现“阳脱”。
自古以来,阴阳辨证之论含糊不清,以使聪慧之人,仅一知半解。伤寒六经之论虽然已经将其规律道明,而后人不精。“故仲景一生心法,知之者寡。”
六经主方反映了阳阴病的诊治规律,但阴阳病变有干变万化,随邪变方减方,是加强治方的针对性。
“三阳之方,以升、散、清、凉、汗、吐、下为准。三阴之方,以温中、收纳、回阳、降逆、封固为要。阴阳界限,大有攸分。以三阳之方治三阳病,虽失不远;以三阳之方治三阴病,则失之远矣。”
区别阴阳疾病,分清阴阳治方,就不会出现治反及医治失误。如果能分清三阳三阴各法,医效就能明显。“人命生死,在于反掌之间,此理不明,切切不可妄主方药”。(黄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