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节课我能做的更好
这是《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中的一个章节,其中说到: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叶澜教授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教诲,流传甚广。对教师如何做教学反思,很多专家、名师也都做过深人论述。粗路归纳一下,不外乎从课堂教学自我感知的成功、精彩、亮点、失败不足、遗憾之处,以及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自学生的反应或反映)等方面进行记录与分析,提炼经验或感悟,提出改进思路等。不过,很多教师的教后记依旧写得平淡,反思不仅不深入,有时还找不准反思的“点”。归结一下原因,主要是两点:
1.找不准有研讨价值的反思问题。
2.反思触及不到课堂教学规律、学科教学本质的东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还在于“浅尝辄止”,没有真正以其深入地去探讨。
在做教学反思、写教后记时,如果能够对照备课时的种种预设细致地一一探讨,那么“找不准反思点”,就很少存在了。只要是从真实的教学现象中有所触动、感悟,比如感到“不对劲”“不满意”,这样的问题对自己而言,就不会没有价值。
因此我也认为,教学预设比教学反思更重要,教育理论也仅仅是帮助我们初步了解教育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具体的做法当然是千人千课,自己讲的课得去琢磨出个味儿,找寻将教育理论和学科内容相融合,争取下节课我能讲得更好,让自己和学生都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