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商学院,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孩子,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父母。】
很多朋友知道自己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后,马上头皮发麻,如履薄冰。
当家长确实责任重大,却也不必过分紧张。不如去读一本经典,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
于是我们组织了蒙特梭利教育丛书共读活动,选取了蒙特梭利女士的几本经典著作共同学习。其中这本《童年的秘密》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童年的秘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说你们这些大人都不懂小孩!如果还要加一句的话就是你们这些大人还经常犯错,压抑小孩的本性!
因此读这本书需要父母的内心比较强大。书中提出的一些大人经常犯的错误可能我们都会犯过同样的错误。
然而每个孩子降生在一个家庭,都是有他的道理的。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孩子都有他来到这个家庭的功课。但孩子的降临也是每个父母的功课。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童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被写上了多少本来不属于我们的观念。如果我们不去发现这些,我们同样会把这些观念写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可以说孩子是来救赎我们的。让我们了解自己的童年伤痛,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疗愈它。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严格,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在潜意识里面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希望孩子可以弥补这个遗憾。所以孩子是无辜的。就像我们从小被父母在我们身上施加了很多的压力一样。
听到这里,你是否愿意去了解孩子们本来的样子呢?
《童年的秘密》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里面先进的理念,至今一直影响着这个世界。只是一百多年前的文字读起来会比较晦涩。于是我提炼出其中核心内容。读完之后,或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你愿意花十分钟来了解一本经典,就请耐心读完吧。
----------------------
《童年的秘密》简读
在一百多年前,蒙台梭利女士已经发现。孩子原本的样子:
1、孩子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带给人类希望的一种存在。他并非像成人觉得那样,心灵里空无一物,有待于他们去尽力填塞。
2、成人对孩子的压抑其实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所以成人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3、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他自身就包含着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他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去适应环境。
4、与动物不一样,新生儿出生时所面对的环境,并不是一个自然的环境,而是一个已经被人们彻底改造了的环境,是人们为了自己更方便地索取,为了更安逸的生活方式,而建立的一个与自然环境相去甚远的环境。
在一生当中,没有一个时刻会像在出生时那样,经历如此剧烈的冲突,并承受那么大的痛苦。
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往往会在母亲身上,不会关心一个从完全黑暗和幽静的地方出来的婴儿。
当婴儿拼命地哭泣的时候,没有人当回事。还觉得哭泣能增强肺活量。
然后新生儿会被全身包裹。从原来在子宫里卷曲着的身体,到现在被拉直了,动弹不得。
婴幼儿应该在一个安静的、光线柔和的环境里面生活,只穿一些舒适的衣物,不会影响到他正常的活动。
5、儿童是有敏感期的。如果儿童在敏感期没有按他的敏感性指令行事,他将永远丧失这种天赋的力量。
当这个敏感期泯灭之后,人们心智上的进步,就只能通过思维的加工、主观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才能取得。
儿童在敏感期内充满了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和激情。在一种激情耗尽之后,另一种激情将随之燃起。在这种节奏感的刺激下,儿童不断地去学习,这一切让他感到十分欢乐和幸福。只要儿童所处的环境能充分满足他的内容需要,所有的潜能都将悄悄发生,丝毫不需要人们专门去注意他。
当这种活力和激情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表现得难过或者愤怒。而成人往往认为他们是无理取闹。
儿童的第一次发脾气,可以视作他心灵的第一次发病。
在这里蒙氏指出,在婴儿头顶挂着晃动的玩具是不正确的,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儿童放在稍微倾斜的平面上,以便他能看到周围的一切。最好是放在花园里。不论什么场合,都建议放在同一个位置上,以便儿童可以重复看到同样的东西,学会识别它们,学会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
6、儿童是有秩序感的。对秩序感极其敏感的时期从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了,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儿童的秩序感表现在:喜欢熟悉的环境内的每种事物都保持原样,不随便搬动。所以,当客人随生把雨伞放在桌上,当你抱着他走路走到一半脱掉外套,当你在花园开始给他讲故事讲到一半移到房间里来,如果这时候孩子发脾气,有可能就是他的秩序感受到了冲击,他要求一切恢复原貌。
过了两岁,儿童的秩序感就没这么明显了。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尊重和保护好儿童的秩序感,他就学会了如何在将来生活中指挥和引导自己。
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两岁之前就不要带孩子去旅游了,除非你能保证晚上在相似的环境里入睡,否则有可能是自讨苦吃。
两岁之前也尽量不要更换照顾他的人,有可能因为照顾他的手法不一样而导致儿童的焦躁不安。
7、儿童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他能够通过感官努力去感知外部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像镜子那样去接受外界事物。而是按照自己的情绪和兴趣来进行。所以对成人来讲根本无法预知儿童会对什么产生兴趣,我们能做的只是尊重他的兴趣,不要去干扰他。如果成人突然打断儿童的思绪我企图让他分心的时候他就会阻碍儿童这种艰难的内部认知工作,从而压抑儿童的基本需求。
8、大量的实验证明不到一岁的儿童能够对他周围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印象,并能从图片中认出它们。但是一旦获得了这些印象,就会很快地对它们失去兴趣。
在一岁以后,他们会关注那些成人不留心的小物体,会有着与成人截然不同的视觉。比如说你跟他解说龟兔赛跑的漫画故事,可是孩子关注的是大树旁边的一朵小花。
而这些儿童关注的焦点是由他的内心发展决定的。我们应当努力去认识在儿童行为的背后隐藏的可以弄清楚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或动机,他们是不会做任何事情的。别把所有的儿童行为都归结为一时兴起。
当成人能够静下心来观察儿童的关注点时,才会发现儿童有多么敏锐的观察力,和自己的固化的思维模式有多么严重。
9、关于睡眠。成人觉得让孩子睡觉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一方面自己不用受到孩子的打扰,另一方面觉得充足的睡眠更有益健康。
正确的睡眠方式是:给儿童提供一张贴地的安全的床,摆放在受到阳光照射的地方。这样子儿童自己玩累了就可以自己爬上去睡觉,早上的阳光又会把他叫醒,不会打扰任何人。这样能帮助儿童建立自己的睡眠的秩序。
10、关于行走。学会走路对儿童来说是第二次出生,这时他从一个不能自助的人,变成了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在照顾儿童时,成人应该遵循一种方式,即放弃自己的优势去适应成长中的儿童的需要。
就拿行走来说,成人带着儿童散步时,成人应该放慢自己的步伐以适应儿童的步调,当儿童停下来时,成人也应该停下来等候。当孩子向前奔走时,允许孩子勇往直前的向前冲。
因为儿童的行走完全是为了完善自己的能力,没有目的地,如果不是受什么东西吸引,他们是不会停下来的。
事实上成人在带孩子的时候,经常是径直把孩子用手推车推到一个目的地,例如小区的花园,才让孩子自行在视线范围内行走,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儿童适应自己的节奏,或者保护儿童的安全。(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可以怎样做?)
11、关于手的运动。儿童为了促进自己心智的发展,他需要在周围的环境中找到能让他运用双手的东西,而进行他的协调性练习。儿童应当自由地决定和完成他想做的事。
儿童的建设性活动是通过模仿成人使用或处理物品的方式,从中得到启发。他们还试图在使用同一个东西时,和成人一模一样。他们想要去扫地、洗碗、洗衣服、倒水、洗澡、梳头、穿衣,等等。通过这些运动,他能运用学到的知识直到掌握。
有些对成人来说是在搞破坏的工作,例如把叠好的衣服搬来搬去,将没拧干水的毛巾到处擦,把瓶盖拧开又拧紧,甚至把柜门打开又关上,等等,对儿童来说都是必要的工作。
为了满足儿童这种活动需求,成人有必要作出一定的牺牲,必须抛弃一些个人的脾性,放下优越感和控制欲,变得更有耐性;降低对环境的个性化要求,减少摆放一些不希望儿童破坏的物品,增加更多适合儿童使用的物品,对一些不可避免的损坏和混乱保持宽容。更好的方法是,为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去尽情实现自己强烈的渴望,而无需担心他会受到伤害,或造成你接受不了的破坏。
12、对于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使他习惯用最直接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成人看到儿童付出巨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就会忍不住想去“帮助”这个儿童。
成人对儿童的恼怒,不仅是因为他们认为儿童所做的一切毫无用处,还因为儿童的节奏和行为方式都与他们不同,他们被迫去适应去适应儿童缓慢而笨拙的节奏的话,就会感到痛苦。成人自然而然地想摆脱掉这种烦恼,并不知道他的干预对儿童的心理需要没有丝毫帮助,反而替儿童 做了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成为儿童自然发展的最大障碍,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后果。
13、相反,如果我们过分热心或者用夸张的动作给儿童做示范如何做事的话,儿童的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就会受到压抑。可以这样说,儿童特别容易受到暗示,让不属于自己的意识控制了。
儿童这么容易受到暗示,是因为他们是一个热忱的观察者,他们非常容易被成人的行为吸引,并乐于模仿他们。
面对这种情况,成人应当放慢节奏地行动,以便儿童能观察到行动的所有细节,以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
14、儿童对周围的环境和成人,有着与生俱来的纯然的爱。尤其是成人,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他们通过模仿所接触的成人而学会如何生活,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吸引着儿童,反过来又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成人对儿童所讲的话,就像用刀刻在大理石上的字一样,深深地印在儿童的脑海中。成人应该仔细斟酌在儿童面前所讲的每一句话。
我们应当记住,儿童爱我们并想服从我们,儿童爱我们胜过其他的一切。他感到需要成人在他身边,不愿意看到他们离开。儿童睡觉的时候希望见到成人,吃饭的时候需要见到成人,起床第一件事也是要先看看成人,以至于成人们不胜其烦,认为自己的自由被剥夺,甚至会无情地把孩子推开。如果儿童一再受到这样对待,心理会逐渐变得麻木冷漠。
15、成人的环境对儿童来说并不合适,而是一些使儿童不得不多加小心的障碍。这种环境会使儿童变得乖戾,使他们容易受到成人的暗示。儿童每次发脾气都是某种根深蒂固的冲突的外在表现。这种冲突不应该简单地解释为对不益于健康的环境的自我防御,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寻求自我表现的更壮观的示威举动。发脾气就像一场暴风雨,他使儿童的心灵无法从隐藏处显露出来,无法向别人展示本我。
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能使他自由发展的环境。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的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
由此可见,儿童身边所需要的就是: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位谦虚的教师和一些材料做成的物品。
16、儿童喜欢的东西的清单:
重复练习
自由选择
控制错误
分解运动
社交中良好的行为规范
环境中的秩序
个人整洁
感官训练
与阅读分离的书写
书写先于阅读
不用书本阅读
自由活动中的纪律
17、他抵制的东西的清单
奖励和惩罚
单词拼写课本
共同的课程
教学大纲和考试
玩具和糖果
教师的讲台
18、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有一次蒙台梭利教孩子一堂擤鼻涕的课。她教小孩子如何做到不引人注目的擤鼻涕。当她一结束示范,孩子们就热烈的鼓起掌来。原来他在擤鼻子方面特别困难,由此经常招人责备,他听到的叫嚷和辱骂强烈的刺伤了他们的感情。所以他们在这一点上十分敏感。蒙氏给他们做的示范,让他们感觉到了被尊重。
19、关于占有欲。蒙氏认为,所有的道德上的偏离正轨都取决于在爱和占有之间作出的第一个选择。人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会沿着这两条路中的一条走下去。儿童的本能就像章鱼的触角一样伸展出去,抓住甚至毁坏他急不可待想要的东西。一种佔有欲使他牢牢的抓住东西,他就会像保卫自己的生命一样保卫他们。强壮的和活泼的儿童靠击败其他也想佔有此物的儿童来保护自己的财物。这些儿童由于经常想要同样的东西,所以就会频繁的吵架。人们不应该轻视这种争执。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一个人的自然力量被转移了。佔有欲根源于某种内心的黑暗,而与外界的物质无关。
作为儿童道德训练的一部分,应该督促儿童不要把自己依附于物质的东西上。这种教育的基础是对他人财产的尊重。
如果儿童已经依附于物品时,他就越过了那座把他与内心生活相隔开的桥。这就是为什么他渴望求助于外物的原因。这种欲望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的思想中,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儿童的一种本性。
20、关于支配欲。孩子通过对环境的热爱进而想佔有外界的环境。但是如果这种力量不是心理发展的自然产物,就会发生转向,发展成为贪婪。
对每个孩子来讲,一个成人无论高矮胖瘦,都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们会利用成人的帮助来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一开始,当成人看到自己给儿童带来幸福时,就会非常高兴。但最后他终将会为一次次的让步付出代价。儿童在得到了胜利之后就期待着下一个胜利。成人做出的让步越多儿童就越渴望得到更多的东西。最终成人的能力和儿童的需求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即使是一个顺从的孩子也有他自己征服成人的方法。他通过运用情感、眼泪、恳求、忧郁的眼神,甚至通过他的自然魅力来获胜。
但儿童的支配欲被培养起来后,成人是很难找到纠正的方法。就好像对一个因发高烧而神志不清的人说,你必须退烧,如果不退烧就会挨揍一样。
21、关于自卑感。儿童的自卑感来源于成人无意识的表现出的轻视。成人把眼前这个弱小的儿童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这使得他不断地在无意识中伤害儿童的自尊。
例如当儿童拿着一只玻璃杯的时候,成人会担心儿童打碎杯水而横加干涉。然而这只会让儿童有一种持续的挫折感,让儿童觉得自己还不如一个玻璃杯珍贵。
我们应当用一种合理和始终如一的方式,允许儿童碰任何东西,从而养成他自己的行为习惯。
但是成人会不断地打扰儿童。有时儿童正在游戏,成人认为散步时间到了就会打断儿童的游戏把他带出去,有时儿童正在工作却因为父母的朋友来了就被打断了去见客人。这是儿童认为自己的活动是毫无价值的。
父母如果因为没有成功的唤起儿子的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而难过,那么他恰恰就是破坏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连续感和自尊感的人。
在任何人能够承担责任之前,他必须坚信他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但如果一个成人使儿童相信他自己是无能的,那么这个儿童就会陷入冷漠和恐惧之中,形成了自卑感的障碍。
22、关于恐惧。越是依赖成人的儿童,越容易发生恐惧的心态。成人可能利用儿童的无知,用模糊的恐惧吓唬他,使他服从自己的命令。
任何可能使儿童接触现实,体验和理解他环境的东西,都将有助于他摆脱这种紊乱的恐惧心理。
正常化不是把自己置于危险中,而是获得一种谨慎,使他能意识到危险并控制危险,进而处在危险的境遇中也能生存。
23、关于说谎。谎言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它自身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些谎言是正常的,也有许多是病态的。
一种谎言起源于儿童丰富的幻想力,这些谎言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一般不带恶意。
另一种谎言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是一种充满防御性的条件反射,一般出于一时冲动而编造。这种谎言只是儿童面对成人攻势所做的自我保护,却常常受到成人责备。
社会环境是很容易滋生欺骗的,谎言同样是成人惯用的技量。反而一些经过蒙氏教育的儿童因为比其他人更加真诚,而被认为不礼貌和不服从。
说谎并不能奇迹般的消失,它需要的是改造,而不是转变。清晰的思想,跟现实接触,精神的自由以及对善和崇高的向往,都可以为改造儿童的心灵提供帮助。
24、关于贪食。从古代起,贪食已被认为是一种恶习,它导致敏感性的退化,这种敏感性是保护自身健康的本能。这种本能让人知道吃什么对自身有利,以及应该吃多少。贪食让人仅凭味觉去盲目吃下过量甚至有害的食物。这种情况是由于心理偏离正轨所导致的。当儿童心理被纠正,这种贪吃的现象就会消失。
25、关于低食欲。儿童拒绝吃东西,也许是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以此来强调自己进食的节奏,对成人的干涉表示抗议。
也有一种可能性是缺少阳光和自由的环境。
疾病的背后总能找到某些心理因素,因为人的身体与精神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而饮食失调会给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
让儿童有正常的饮食习惯,最直接的方法是把他们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地活动的环境中,当儿童身心平衡,很多问题就会自然消失。
26、关于工作的本能。儿童只有不再依赖成人,才能发展出自己的个性,获得自由 。如果没有为儿童提供一个能使他变得独立的环境,他是不可能获得成长自由的。
儿童能通过工作保持正常的状态。儿童的工作愿望代表了一种生命的本能,因为他不工作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个性。他把手当作一种表现个性的工具,用手来表达自己的智慧和意愿,这一切都有助于他去征服自己的环境。
为什么成人会把工作当作是只能带来不愉快的东西呢?这可能是因为整个社会都没有工作的正确动机。工作的意义被人们的佔有欲、权力欲、冷漠和依附引入歧途了。
当人们处在工作的激情中时,他就会拥有非凡的力量,表现出自己个性的天赋本能。
如果儿童像健康茁壮的成长,就必须听从他的本能的指引。儿童只有接受正常化的教育,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27、关于儿童工作的特点。儿童的工作是不带功利性的,他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功利去诱惑儿童工作,反而会剥夺儿童工作的本能。
必须亲自完成工作,才能带来他身心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的成人会代替儿童去做一些事情,以为这样才叫儿童照顾得很好,却无意中剥夺了儿童正常成长的机会。
28、关于父母的使命。父母并不是子女的创造者,只是他们的监护人。他们必须像承担着某种崇高使命的人一样去保护儿童,深切的关心儿童。为了这个使命,父母应该净化大自然赋予他们对子女的爱,应该尽力去明白这份爱是内心深沉情感的外露,绝不应该对它留有私心或稍加怠慢。
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孩子,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父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16岁商学院经典简读就到这里,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