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里,先读了《林徽因传》,感受了民国第一大才女的魅力,重温了我十七八岁时的偶像呈现出来的多维人格魅力。时隔30年,对历经世事的我,林徽因的学识、眼界、看人看事的淡定与冷静、与朋友费慰梅之间真诚的友谊、对建筑事业的挚爱、对梁思诚和两个孩子深厚的感情,仍为我深深折服。
年轻时只觉得:她是上帝的宠儿!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幸运儿。她的父亲林长民宠爱她;梁启超把她当做新女儿,牵线她与梁思成的婚姻;大诗人徐志摩热爱她;哲学家金岳霖爱她一辈子,为她终身未娶;梁思成穷尽所能,照顾、呵护、包容并点亮她的一生。
成长成熟后,我终于知道哪有自然而来的福报?都是自己修行而来的福分!林徽因能得到这么多的爱与温暖,在于她自己就是一颗不断闪亮人格魅力和光芒的明珠。她有才气,但不恃才傲物;她独立自尊,但从不仗势欺人;她给人以温暖,她聪明、善于展现自我,但从不纠缠于无谓的事和人之中。她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要做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她在音乐、舞台、戏剧、文学、美术、建筑、美学等上多有建树。无论多艰辛的环境下,都能活出生活的真意来。
她虽是一名弱女子,且一直有肺结核,身体向来不好,但却未能阻碍她成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大家。在战火纷飞之中,从北平到湖南到云南再到四川小镇李庄,她与梁思成一起,克服种种困难,在古建筑研究、学术论文上硕果累累。一个柔弱的、喜欢穿粗布蓝灰旗袍的女子,翻山越岭、爬墙上梁,克服道路崎岖、蚊虫叮咬、敌机轰炸等常人所难见之困难,进行山区古建筑调查测量。为了那一座座历史久远的中国古建筑吃尽苦头,却又欣喜若狂,为我国古建筑保护立下不朽功劳,一名当之无愧的“具备民族责任感的伟大建筑师”。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是一对佳偶的典型代表。她17岁时初见梁思成,24岁结婚,从此相伴一生是生活上的知音工作上的好帮手,相互扶持,相互爱恋,走过一生,直至她51岁去世。
一个女子的幸运,或许多少有上苍的眷顾,但要一直幸运,必须自己不断学习、修行、成长和进步,让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也温暖别人。林徽因是聪慧的,但更是刻苦的。她少时入读洋学堂,16岁跟随父亲远赴英伦,习得一口非常流畅的英语,并结识了父亲的忘年交、大她7岁的徐志摩。徐的学识和在诗歌上的才气吸引了林。徐对林展开了追求。林徽因一方面钦佩和欣赏徐志摩在文学上的建树,他们有着很多深入讨论文学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克制,并在面见了徐的妻子张幼仪之后,毅然给徐志摩留下分手信,和父亲回到了国内。经过细致的思量,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她与徐志摩一直保持着纯洁的朋友之情,这说明林徽因是一个冷静、有分寸、知进退、懂取舍的理智女性。
最富足的生活,她有过;最苦难的日子,也挨过。她是锦衣华服也受得起,风餐露宿也过得去:她可以穿着全套的马术服,成为潇洒的女骑士,也可以骑着小毛驴在颠簸的山间小路做田野调查;她可以穿白色的绸袍面、焚一炷香、对着一池荷花写一首诗,也可以在艰苦的日子,穿着缧满补丁的粗布旗袍度日;她可以讲着流利英文同她的朋友们快乐地吃着牛扒,也可以在不知名的村庄吃的掺杂沙子的石磨面条;她可以住在种着高大的马樱花和散发着幽香的丁香树的优雅的四合院里,也可以临时在不知名的寺庙搭起帆布床凑合几个夜晚;她可以由仆人开车载着外出见朋友们,也可以提着酱油瓶出门去打酱油。
她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满满当当、滴水不漏,她短短的一生写了上百首诗歌、小说、散文,留下一本本关于中国建筑的著作。
她在生命最后的4年的里,拖着病体,参与拯救景泰蓝,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还为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物、古城楼、古城墙奔走不已。
她与沈从文有着很深的情谊,称沈从文为二哥,每每沈从文不如意之时,总有林徽因的出手相助。她为好友钱端升的婚姻大事牵线,她照顾小老乡林洙,后来在她去世7年后,林洙成为梁思成的第2任妻子。她关心年轻人,是8位年轻的飞行员的名誉家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8位飞行员的遗物收件人。她治学严谨,善良专业,是学生口中的林先生。她与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他们在和平时期惺惺相惜,在战乱之中患难与共。
中国女子的矜持,英伦女子的优雅,美国女子的狭义,在她身上,都有所体现。
幸而她去世得早,躲过了政治运动最激烈的时刻,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大多遵循自己的内心,并始终活得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