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年来英文普通话的练习中,一直沉浸于表象。
学习英文时,最开始,当然是字音。字音又分为元音和辅音,这些元音和辅音都有一套嘴型和舌位。如果按照这套标准,你自然能够发出正确的音。
然后则是连略音、语调、节奏等。元音有辅元连音和元元连音,语调有升调降调平调。所有的一切,似乎很规矩很系统。
普通话则是,第一步字音,第二步声音路线训练,第三步一些技巧,比如内三:情景再现,对象感,内在语,还有外四:重音、停连、节奏、语气。任何东西都是如此的系统。
但是,看似很规律的系统其实一点也不系统,看似没有问题,则是最大的问题。
其实,中英文还是有些差别的。
普通话一般教导的是,辅音是哪个地方与哪个地方形成的阻碍,然后气流流过或者受到截断形成的。元音是口腔内部是圆形偏平等形成的共鸣。
英文则是,咬舌音,似乎让你去咬舌自尽。梅花音,嘴巴要咧到极限,上下打开九十度,可以想象是一张什么样的血盆大口了,估计都能吞进一头狮子。
聪明的人,则会思考,不会一味地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外国人都按照这套中国人创造的规则,那满大街的奇形怪状的嘴型舌位想想还真是恐怖。这些都是别人总结出的一些通用的法则,具体怎么样还需要自己思考。
老友记里每一个演员,发音千变万化,但嘴巴看起来都没动,甚至都没打开。
很多时候,看起来没有打开但是已经真正的打开,表现地很打开其实你根本没打开。这就像,真正厉害的人看起来很弱小,从不彰显,反而看起来很厉害的人很多时候只是把自己包装的很厉害,其实一文不值。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那个根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我练习英文也好、普通话也罢,都是循规蹈矩,一步一步按照规则。但是最后随着思考发现问题越来越多,渐渐把深究的对象转向了最本质的声音。
也许英文发的音是对的,但是听起来却很中式,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声音的本质不同。外国人的声音,清脆,响亮,厚实,有底气。而中国人只是表面上在发出正确的音,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这本质上说来也就是一个字:气。
可能很多人觉得很可笑,那么就愉快地笑吧,笑完了,也就过去了。
查询了无数资料,尝试了无数次,将近一年去积累。最近因为几个契机,清晰了起来。就像,容纳了很多杂事的水,慢慢地平静而归于清澈。
我很久以前就去关注气的存在,深呼吸,气沉丹田,控制气息,用气发声,声在气上,声随气走。但是因为经常去追求各种表面的共鸣,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反而误入歧途,越走越远。
昨天在大便的时候,偶然地说了一句话,突然意识到,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关于感受横膈膜的用力的。里面说过:大便时肚子的用力位置就是控制气息的位置,是靠那个位置去把控气息。结果当天晚上接着感受着,练了几小时,确实就是那个感觉,只是用了气息的支撑,没有任何共鸣,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共鸣。没有任何技巧,声音再大也好,再小也罢,说起话来毫不费力,嗓子也很舒服。
然后花了很长时间去查询资料,发现,一个学播音主持的人说,可以尝试再慢跑的时候去背古诗,说好每个字,看用力的位置在哪里。
今天跑步的时候,也尝试了一下,的确就是那个感觉。但是想要改变十几年的发声习惯太难,今天晚上我去读文章,试图找寻那个状态,但是读完后,舌头一片紧绷。我知道,用力方式错了。
不得下又陷入思考,一段时间后,舌头也放松了。我偶然地让舌头很放松地去咬一个字,底下有气息的支撑,这种状态比之前更好,我运用到一句话中、一段文字里。兴奋中,我继续感受了一个多小时,也明白了一些东西。有时候,它就是一种状态,协调的状态。
道德经中,老子讲:气,乃音之帅也。
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气,是将帅啊。当能够灵活放松地控制自己的气息,那么发声上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婴儿是最纯洁的,哭声那么响亮,却自然,不伤嗓子,用气不同啊。那是最原始的状态,最自然协调的状态。反而人在后天学习母语中,往往很容易受到干扰,刻意而为之,打破原来的协调。
其实,这是自然协调,是无法解释的。如果非要一个解释的话,只能勉强说,气息是声音的主帅,气息穿梭在不同的共鸣腔中就能形成不同的共鸣,他有个源泉和支点,即在丹田。口腔、舌头和其他腔体只是辅佐它的,唇舌的运动状态决定了辅音,也就是汉字的字头,口腔不同形状和空间的共鸣状态形成了不同的元音。不能刻意而为之,刻意而为,则会适得其反。练声,就是练气。
万事万物都是自然协调的,都有自愈的能力。如果太刻意为之,反而会破坏这种协调。
放在英文发音上,越刻意去为,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说,你知道了一个辅音的舌位,越想发好它,你越会让舌头主动往那个地方放,然后就会主动地施加力量让它运动。然而你越施加力量,越会破坏协调,从而损掉自己的音质,损伤自己的嗓子。
再比如,情绪本来是自然出现的,但是你刻意去加情绪的时候已经不是情绪了。
当你只是在丹田用一份维持气息的力量。其他部位完全放松,自然地控制好自己气息的流动,声在气上,有支撑,基本上声音的问题解决了一大半了。声音强弱、大小、音量和气息的控制有很大关系,和嗓子用力,或者嘴巴舌头用力没有很必要的关系,反而这些辅佐的部位越放松越好。
所以能不学吗,一切协调自然就够了吗?显然也不是,这些规则系统知识是外在的,让你在学习的基础上去思考它的本质的,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读了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每个人年龄不一样,声带构造,音色都不一样,怎么可能模仿地完全一样呢,而是模仿的时候思考别人是如何发出这种声音,不要求完全一样,有那个味道就够了,甚至你还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灵活变化。还是那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识可以学来,但是智慧还得加上思考,自己去感悟。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这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B. F. Skinner说的。本质是个很玄的东西,需要思考。
同样的道理,当把这些发音方法、各套系统都学会后,再渐渐忘掉,慢慢地接近属于自己的状态,接近一个很协调的系统。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系统里,不刻意去发那些音,不刻意加什么情绪,但是音已经很好听到位,情感也已经很自然地流露,无为而无不为。舌头是被动动的,自然动的,不加一点主观力气。这是很空的,但是就是这种空,能够产生无尽的有。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舌位和嘴型,把它固定死了。甚至可以感受到辅音的本质:气息经过那点缝隙、那刻自然的阻碍产生的一种东西。而此时,舌头只需要被动的动一下,气流自然流过即可。
其实,越解释则越迷惑,还是需要自己思考和感悟。我似乎明白了自己接下来应该去做的事情,你们呢?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