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老师的作品,
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读《随遇而安》
一、关于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 苏高邮人。1943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院馆职员。1946年起在杂志上发表小说。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短篇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曾获奖。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
二、作品简介
1、关于内容:汪曾祺老师的《随遇而安》,共302页,分为五个主题,分别为:草本春秋、四方食事、自得其乐、七载云烟和随遇而安。本书选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简洁凝炼,读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写作特点
(1)选材广泛随便。可谓是“草花随处见,鱼鸟信手拈”,在汪曾祺老师的笔下,被叙述的事物随意地出现,人物也是很随和地被描写。
(2)语言灵动口语化,平凡、平静,却不平淡,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又蕴含着无尽的生活美。
(3)观察细微。他对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观察细微,把一些小事情、小事物写得如“现实再现”,就连吃土豆、喝豆汁儿、挖野菜都写得与众不同。
(4)超然物外的心态。汪曾祺老师经历了文革,遭受了一定的精神冲击,但是他的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却是一颗温暖善良的心。他的这种超然的人生态度,给他的散文增添了一种随和平淡的风格。
三、佳句摘录
1、沈从文先生认为,学写作就像组装零件,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组装,写作时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可以锻炼基本功。
2、“要贴着人物写!”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贴不住人,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3、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了。汤显祖曾说,他的词句“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了。
4、老年的齐白石先生仍操心一家人的吃喝拉撒,有人曾建议把他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老舍先生知道给拦下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
5、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是可恶的。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四、读书心得
1、“真正优秀的作品,都不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前几天在樊登读书听到的这句话,用在汪曾祺老师的身上特别准确。在他的散文中:草花随处见,鸟鱼信手拈。事物随意地出现,人物很随和地被描写刻画,如话家常,娓娓道来。
2、这部分文字,汪曾祺老师从生活中选材,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蝈蝈、蜻蜓、蝉;枸杞、桂花、菊花;南瓜、佛手、橡栗,任何普通事物都可入文,人间草木,皆有情味。
3、这部分主题是“四方食事”。《苦瓜是瓜吗?》从生活小事说起,说到文学创作;《咸菜和文化》从咸菜和酱菜的起源到文化小说的概念;《四方食事》和《故乡的食物》都是从生活中的食物入手,写到当地的文化,每一篇读起来都意味深长。
4、“四方食事”,不得不承认汪曾祺老师的阅历丰富:行了万里路,读了万卷书,品了天下美食。篇一“肉食者不鄙”,篇二“鱼我所欲也”,篇三“豆腐、豆汁儿和板栗”,汪曾祺老师作品选材之广泛,笔法之简洁凝炼,值得我们学习。
5、《西山客话》、《四川杂忆》、《初访福建》、《天山行色》几组文章,围绕“自得其乐”的主题,体现了汪曾祺老师的作品特点。
6、《湘行二记》中以《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为内容,结合陶渊明和范仲淹的文字,谈自己的丰富阅历和独特感受。《自得其乐》以自己成长之路为线索,叙述了从小到大的经历和成功。
7、“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八个字是张充和写给她的三姐夫沈从文的挽联。汪曾祺老师以这八个字为题目,写自己眼中的老师沈从文。了解沈从文,想读他的《边城》和《湘行散记》。
8、这部分文字中,认识了汪曾祺老师眼中的各位老师:沈从文、老舍、赵树理、金岳霖、闻一多等等,认识了汪曾祺先生的家人,祖父祖母,外公,父亲,和三位母亲……
9、《随遇而安》中,汪曾祺老师与生命与世界和解的超然,流露在字里行间。他经历了文革,受到了一定的精神冲击,但他没有埋怨,体现了他随和平淡的语言风格和性格。
10、纵观全书,最喜欢的是汪曾祺老师的心态和简洁如白话的文字,也特别佩服大手笔的丰富阅历和深厚写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