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正月十五。晚餐后,我们带你去买了一盏很有古意的纸质灯笼,我们这边的人称它为“润饼灯”,大概是它还没拉开时,圆而扁平,像我们吃润饼菜时的那张饼皮,样子甚是简单古朴。桥的另一头有灯展,刚好你周末在家,我们说一起去看看。
记得你小的时候,总是会买一盏灯,和三五小伙伴一起,到楼下去逛灯笼。有时,我站在家里的阳台上,便可以看到你们提着各式的灯走在校园里,远远地望着那些发亮的灯笼,在暗黑的夜晚发出温暖的光芒。甚至,比天上的那轮满月更为明亮。亲爱的小孩,在这过程里,也渐渐变成了少年。再过几个月,便是十六岁的生日了。
走在桥上,迎面是有几许清冽的寒风,头上是皎洁而清朗的盈盈满月,桥下是波光粼粼的水面,你和小伙伴一路窃窃私语,我不去打扰,只顾自己往前走去。心里也落满了银白色的月光,仿佛去奔赴一个久违的约定,月上柳梢头。桥上的人真多,都是一起去赏灯的人。桥是熟悉的,心情也是熟悉的。看过了十五的灯,心也该收收了,又该上班了。
到了桥的另一头,用朋友的话说,安海已经沦陷,人头攒动,说是摩肩擦踵,一点也不为过。刚好遇见白塔边有“攻炮城”的传统活动,高高悬挂的纸质城墙,接二连三的鞭炮噼里啪啦,看来并不容易,随着一声喝彩,抬头望去,纸质城墙被鞭炮点燃起来了,攻炮城算是圆满结束。
再往三里街方向走,只听得广播不断提醒着,人多勿往此方向行走。还是小心地随着人群慢慢挪动。灯展盛况,更多的是人看人啊,每一座灯前都挤满了大人小孩,各种姿势的拍照。好吧,总算也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一夜鱼龙舞”,什么又是“灯火阑珊处”。多年以后,她应该会记得,那年的元宵节,我们带着她,走过长长的石桥,去看过一场灯展。然后,慢慢地走回桥的另一头我们的家。她走得极慢,说是要“踱步”。好吧,提着一盏灯,在桥上踱步,月色如洗,想想也是极美的。
拍了几盏灯,其实月色和心境比那些略显粗糙的灯要美许多。三里街被我说成了五里街,不只是因为我们走过的桥,也叫五里桥,桥的这边的人喊它安平桥。恍然记得,我念书的小山城也有一条街,叫五里街。那里出产最为地道的当地特产榜舍龟。总是要过了些时日,你才能一点一点地回想起昔日的种种美好。旧日的情谊,入口即溶的特产小吃是同学张罗带来的,而那样淳朴而真切的情怀,悉心收取,留存在记忆深处。只在某一刻间,因着一缕思绪,轻易地想起。又或者如那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元夜念旧,道出了多少人的心中感慨。珍惜此刻同行于春天的人,一起看花赏月,一起沏茶聊天,一起悲欢笑泪,也不知哪日又消散于人海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