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相信时光能改变一个人的心境。
那一年第一次坐火车去读大学,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一个人由北向南横跨了两千多公里到了一个陌生的地域,后来在那里度过了3年的大学生活,从那时候开始,时间仿佛一下像放到了加速器里,不停的加速前行。毕业那年由南向北跨了一千多公里,到达了湖南,在这座城兜转了5年,把年华里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那里,也在最好的年华错过了属于这个年龄段本该拥有的东西。五年后的自己带着一无所有又由南向北横跨了一千多公里,来了北京。那个时候带着果断抉择后的茫然,站在这座世界上人类人口最多的城市,寻找那一席属于自己的地盘。北京这座城虽然人多,人们也都客客气气的,但是老远你就会感觉他们时刻保持距离的警示,没有了那种本属于生活里该有的人情味,所以在北京的生活每天几乎都是两点一线的循环陌生。
此刻是2016年的初冬,转眼又是一年,时光不比人,它脆弱,经不起我们来来回回的辜负。站在年龄的划分坎上,岁月已不再轻狂,回想这一路的走来,仿佛感觉自己到了争分夺秒的时刻,如果再不抓住点什么,仿佛就会真的一无所有一样。时间虽是公平的,然而当你越是想抓住的时候,它会让你感觉在时间的空间流失的越快。
如今离家近了,然而并没有如之前所设想的可以经常回家探望,北京周边的交通路况实在是不能再用差字形容了,回趟家所有的时间几乎一半时间都会花费在路上。所以也只有节日才会赶个趟回一次。如今似乎也有点害怕回家了,并不是因为不想家不想团聚,而是因为害怕亲戚间关于自己个人问题的问及。主要是问及时你不知道该已如何的方式或者话语去回答和交流。和上一辈的长辈交流其实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你可以理解他们的为你好的心情和他们对所谓过日子的价值观,然而他们的观念和节奏骨子里还停留在90年代,与这个时代似乎有点脱节,但你又不能给他们灌输以你这代人深悟痛觉所看到的社会本质特性的观念,他们不理解,也无法理解。所以装傻充楞貌似是最好应对方式。
在这个信息化与城市化的时代,我们总是被不情愿的卷入一种超越自身步伐的轨道上,虽然生活有了很多方便的快捷工具,但是身心却总是处在一种疲惫的状态。我们尝试过抽离出这种环境,但是总是摆脱不了现实的张力。如今活着的状态一般都处在这两种情况里:要不没钱有时间,要不有钱了没时间。有时候我们都不得为了生活而生活,到了一定的年纪你会发现,梦想亦或者理想都离我们挺远的,因为我们都难以逾越现实的障碍。我们的上一代或者上上代正在逐渐的淡出我们的视线,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从中年到暮年,然后骤然离世而束手无策,在他们有生之年去不能给予他们太多的关爱和物质的生活。有时候看到这种现象会有一种凉飕飕的感觉,因为我会感觉到如今的社会正在让我们变得都很无情,太多的衡量标准都在发生着变化和扭曲。
最近两年里手机互联网可以说是空前的扩张繁衍,社交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然而人们的的交际圈似乎反而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有点此消彼长的意思。如今在自己生活里,那些能配得上“朋友”二字的称呼,他们大多数还是多年前在无知的年代里相识相交的。如今的自己很不喜欢也不太愿意和陌生人有太多接触,原因有两点,一个是:人心险恶;另一个是:上天给了我有限的时间,而了解一个人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心思在这个人身上及周边,到头来发现道不同,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不想再去浪费它们,我也浪费不起。在北京这座不像城市的城里,一天的时间里五分之二在上班,五分之二在睡觉,剩下的五分之一就是在路上,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那路上的五分之一,还是在拥挤不堪的人流中度过。
走在北京的马路上,道路两旁的树叶不时的落下,冬来了,过往的岁月是该冰冻尘封后置之不理,还是该拾起继续执着坚定?此刻两片树叶在空气里如舞者一样,肆意而洒脱,无惧岁月,无惧尘埃,仿佛在说冬来了,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