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今日献县——舌尖上的美味刊登了郑允波老师的一篇有关山芋的美文,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回了童年——一个与山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小村庄。
那是我的姥姥家——南宗村,一个让人充满美好回忆的地方。有关山芋的记忆太深刻了,每到深秋,村子里到处都是山芋的地盘,野地里、房顶上晒满了白白的山芋片,锅里烀的是带嘠渣的干面山芋,碗里吃的是香甜的山芋粥,上学带的零食也无非就是邦邦硬的冻山芋、山芋干。可以说,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山芋养育了我们这代人,滋养着我们幼小的身体。但是,我要说的粉条和片粉应该属于山芋深加工产品,也是当时的上等美食了。
记忆中,洗山芋,铲山芋,做淀粉(我们叫山芋粉团)的过程很枯燥乏味,印象最深刻的是漏粉条和片片粉的镜头——很精彩,先说漏粉条吧,记得第一次看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九儿家那个做高粱酒的酒坊 ,让我脑海里一下子就出现了南宗村粉房里漏粉条的景象,一样的光着油亮亮膀子的汉子,一样的热气腾腾的大铁锅。一把大大的漏勺盛满山芋淀粉糊,漏粉条的师傅必定是个精壮的汉子,站立在那口巨大的铁锅锅台上,压住脚跟,拉开架势,手端漏勺,趴、趴、趴用力拍打,淀粉糊均匀的落在滚开的热水里,灶前烧火的人加大火力,晶莹剔透的粉条瞬间就在滚开的热水中上下翻滚,出锅过冷水,上杆,晾晒,大功告成了。
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是食物的美味,粉条本身没有什么味道,与食物搭配起来却非常好吃。那时候,人们最经典的吃法就是猪油熬大白菜粉条,一颗普普通通的大白菜 在炒制的过程中,有了粉条的加入,吸收了大白菜多余的水份,吸取了猪油的香气,使汤汁多了一份恰到好处的微香与粘稠感,软软的菜心与弹弹的粉条口感诱人,如果此时再有几片肥瘦相间的猪肉,那味道应该美妙至极了。当然,年夜饭里的猪肉炖粉条和家里来客人时的油炸粉条,都是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的极品了。
再说片片粉,比起漏粉条,这个工艺比较文雅一点,同样的山芋淀粉糊糊,被师傅舀在一个个特制的圆形容器中——叫做匴子(suanzi),薄薄的一层淀粉糊,同样的放在那口滚开的大锅中,师傅附身锅前,蜻蜓点水般轻轻的旋转一个个匴子,待糊糊均匀凝固如果冻一般,盖上锅盖焖3一4分钟就熟了,掀开锅盖,把xuan子迅速从滚烫的锅中捏出放在盛有凉水的盆里,第一凉的快,第二不粘手,挖出对折放在一个用高粱杆做的帘子上摞好,成品就出锅了。
片粉这种食物,不知道算不算我们本地特有的东西,只记得同样在姥姥家渡过童年的大表姐,在旅居东北多年以后,回到这里最想吃的就是片粉,永远忘不了她看见片粉的那一刹那惊喜的表情,吃着我给她包的韭菜片粉腊肉馅儿饺子,那份沉醉其中的满足感。让人觉得,乡愁,有时候真的就是记忆中的那份美食。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片粉粉条随处可见,但是用正宗的山芋淀粉做的已经越来越少,南宗村的粉房已经消失了,听当年的师傅说,现在的片粉粉条价格便宜,再像当年那么做法根本赚不到钱,南宗村那地地道道的片粉粉条,已经成了记忆中的美味,真心期待它重新面世,成为这个小村庄的品牌产品,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它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