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朋友圈再一次的看到了:混序部落裂变出343个部落的消息,不知道是否应该送去祝福?从去年的7月份到现在,混序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如同插上了双翼的大鹏,快速飞向了梦想的地方,速度快得让人难以适从。
说起自己和混序的相识,貌似是大半年前的事了。
与混序部落的起源
现在已经不记得听过的那堂课程名称了,只知道一位先导的引领下,我进入了混序部落摄影.旅游部落。文大的这次课程让我第一次接触了社群运营思维,也是这次的学习让我接触到了“互联网+裂变”这个新名词。许是时间的缘故,亦或是自己关注的侧重点,能够清晰记起来的只有听课时留下的两页笔记以及“混序的思想”和“去中心化”的价值观,再后来听的两堂关于混序的课程基本上也是围绕这些展开的。
对于混序思维的印象深刻的是文大在课堂上提出的:打破传统限制、传统规则进行重组的混序思维方式。在一个传统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大多是以公司的部门为主导开展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就需要去中心化,打破部门的限制,以项目为单位、以小组为突破,形成新的项目机动小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实现每个人的价值。所谓的混,就是打破、就是打散,只有瓦解了原有的组织才能重新组建出新的组织。而“混序”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在于序了,很多企业在新的竞争中知道如何混,却不知道如何进行序了。序的力量就是混出机会,序出结果。在混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后期序的难题,是如何培养出种子用户?种子用户是狂热的,宁可让100个人狂热,也不要让10000个人去喜欢你,毕竟100个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在意听的这堂课是否全部有效,重视的是这堂课有没有让我们产生共鸣的观点,有没有值得我们去深思学习的地方?显然,这次的课程做到了。在听完课程的日子里,我便开始关注了混序部落:电影灭口的宣传、各种项目的筹建,甚至应先导要求写了篇混序广西部落传销窝点救人的宣传软文,也是这次救人行到再次让我感受到了混序部落的强大。也正是这段时间,我先后加入了混序文案部落、混序形象管理、混序黄埔小学、混序病毒营销等七八个部落,这个时候的混序已经裂变出了240多个部落,疯狂的自己恨不得能够将这240个部落加个遍。
都说疯子也有清醒的时候,而我这个为混序疯狂的正常人就更不用说了。
最先让我恢复清醒的应该算是文案部落了。因为工作的缘故加入了混序的文案部落,本以为能够像宣传的一样能够有所提高、有所交流;后来才发现,加入文案部落的三个多月里,部落的人数一直停留在了100多人,除了有发广告需求的朋友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跑龙套,部落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一个若有若无的空壳子。混序部落200多个部落都是这样吗?这些部落还有留下去的价值吗?这也是自己第一次开始对混序部落产生了质疑,质疑这种社群裂变的模式是否有效?能否长久的运营下去。
有时候,我们很难抉择的原因并不是有多难选择,而是在坚持和放弃的价值中挣扎着。这个5月,终于我退出了混序病毒营销之外的所有部落,以及罗友霸王课、有号以来一批的课程学习群。之前与很多人一样,始终对社群抱着一丝幻想,觉得多个社群可能是多一点的学习、多一次的交流,慢慢地发现这种思想让我们加入太多无用的社群,最后成了思想的鸡肋。
社群的现状
在谈到社群的现状之前,我觉得有必要从我所了解的几个主流社群说起了。刚刚加入混序部落、罗友霸王课分享群以及91运营群的时候,完全是为了学习微信运营相关的知识,也有少数的社群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加入的,如:吃货联盟,写作交流,作家联盟,飞虎摄影等。刚加入社群的那会儿,也是社群概念被炒最火的那段时间,为了一次课程的学习、得到一份学习资料、一次技巧的学习等理由加入的社群不在少数。
虽然这些社群的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真的就随着数量提高了吗?就如我所经历的混序部落的变故一般,大多数的社群都未曾艰难地度过3个多月的成长期,便在寒冬中夭折了。有时,感觉一个社群的运营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的管理,群主如果没有长久的规划,社群很容易在时间的岁月中死去。
如今的社群大体上已经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社群,属于成功的那类。成功社群一般存在着用户粘性强、互动性高、对群主及群内的价值观有着高度的认同,这类社群能够带动经济的转换,实现最后的营销。就目前加入的社群而言,我认为算是成功一类的社群应该不会超过5个,相比退出的上百个社群而言,成功的数量远远低于5%,混序部落的343个部落呢?虽然我不敢断言是否成功,但我敢说最低有200多个部落形同虚设,面临着运营难题。
第二类社群,属于迷茫性的那类。这类社群用户之间的粘性非常低,彼此之前属于微弱关系,估计占到了社群总数的一半左右,创办这类社群的领导者大多是有着较为丰富经验的互联网大咖,或者是运营高手。借着社群学习、社群直播、课程分享的名义临时聚集了一大批的用户。这类社群的运营大多是为了一堂课程、或者是数据传播而诞生的,就好比xx大咖在下一次的宣传中,宣称自己的一次课程汇聚了几百个社群,几十万的听众。此类社群大多数在于推广,但是真正的种子用户基本不存在。
第三类社群,属于死亡性的那类。这类社群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看着他人做社群运营的很好,就匆忙开始建群、拉新,在社群的新鲜劲过去后,又不知道该怎么运营下去了。
社群运营的本质
社群运营的本质是圈层运营,用户因为共同的目的、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兴趣、共同爱好加入了同一个社群,他们产生了关系,所谓的弱关系。基于此,每一个社群运营者在创建社群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建立这个社群的初衷是什么?是宣传、兴趣、亦或是积累人脉等,群主不论出于哪种的目的,在建立社群之前首先需要弄清自己运营的目的,没有目的的运营最终只会走向死亡。
第二,社群的价值观是什么?虽然人人都在说社群经济,共享经济;但是你的社群仅仅是共享吗?共享只不过是社群的一个属性,你的社群如果没有价值观,很难将用户凝聚在一起,更不用说将用户之间的弱关系转化成强关系了。
第三,社群的种子用户从哪里来?任何一个运营成功的社群都不是靠群主一个人完成的,如果没有一群有着共同价值观的种子用户共同努力,单靠一个人的苦苦挣扎是无法度过寒冬的。群文化其实是靠大家一起来建设的。当你在群里和所有群友形成比较深度的互动,让所有人加入进来,这时候才真正的形成了这个圈层。
虽然说社群也是圈层,但是社群和朋友圈有着较大的区别。我们经常在社群中看到一些潜水的用户,交流时始终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不参与就能代表对群的不认同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以前曾经接触过个用户,非常喜欢一个学习群,每天关注群内的每条动态,担心错过每次的学习,但是她从来不会在群内发言。不仅是她,有很多像这样的用户,他们虽然喜欢这个群,却因为各种原因害怕与群内的人进行分享和学习。还有一部分的用户害怕在群内交流,在他们看来,群内的交流会让自己的信息泄露,但是他们不会拒绝在朋友圈的交流与互动。
从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深刻了解到个体时代已经转向社群时代,身在社群的每个人不断的被别人影响或者影响别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不断的去和别人交叉,他才会有真正的激荡。社群目前的裂变非常快,从一个群到另外一个群,你是无法人为去控制的。每个社群,就是一个社交圈,一个消息圈,一个生活场。社群的交互,其实就是连接。每个人身处不同的社群,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所有人的信息交叉互动,相互补充,从而打破信息孤岛。
社群运营的出路
目前,随着用户对社群的了解深入,失去了对社群的新鲜度,也让社群的运营变得更加艰难,甚至有人打出了“推出微信圈,推出社群的口号”。是的,社群的红利不在了,社群会就此淡出人们的视野吗?我想,在段时间内并不会。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强,未来的社会将是碎片化的,也就是社群化,因为兴趣、生活、地域被分成了不同的社群;任何人都会身处越来越多的社群当中,我们要重视社群!
总之,未来的社群运营运营将会有明确的运营目的,在同一个社群的人有着共同的需求层次,社群运营宜精不宜多,人数大多在10-30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群运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