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结束,两本书横跨两周时间,全部读完。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前的大部分书都作为泛读来读,这两本算是精读,边读边随手敲出几笔感悟。
相比名气更大的第一本,第二本《幸福的勇气》更能让我比产生共鸣。书中主要从教育、婚姻方面再次阐述了阿德勒的观点。对于我的工作、目前将离不离的婚姻这些迷茫的状况都有些茅塞顿开的感觉。虽不能全盘消化,但是的确有了些许方向,心态更加平和了。
如果人际关系实在无法修补,那么不如就像亚历山大大帝解格尔迪奥斯绳结一样吧。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摘抄如下“如果可以平静地想起昔日恋人的优点,那就意味着你已经不需要特意去讨厌,已经从对那个人的感情中解脱出来了…”。
这段文字简直不能再同意。
婚姻之所以无法维系下去,两方面都有原因,并没有办法说出究竟谁对谁错。一味地去抱怨另一方只能说自己把自己囿于一个圈子里,跟对方无关。上面那段话一个月以前我还没有那种境界,也不理解。
最近心境又上了一个台阶,对方对我怎么不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以后会不会对儿子好。
所以自己在脑中罗列他爸爸的优点:比我能挣钱、为人心细、能够隐忍、很勤快、秩序性很好……。等等这些,嗯,确实能对我儿子好,这就够了。我所求不就是儿子能好好的吗?
如果法院就是把儿子抚养权判给他爸,我想我是可以欣然接受的(这并不代表我不会去争取)。
不久的将来,他爸爸,对于我来讲会跟众人一样了,无怨亦无仇,这就是一种自我解脱。继续怨、恨只能说明放不下。
下面这段惊世骇俗的观点也出自本书原文。我从前就是这个观点,所以曾经一度被人认为离经叛道,但它居然真有理论支撑,来自阿德勒:
哲人:结婚不是选择“对象”,而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青年:选择生活方式?!那么,“对象”是谁都无所谓吗?
哲人:归根结底是这样。
嗯还有跟普通人的人际关系。正好今天下午跟一位还不算朋友的书友起了些言语冲突,因为我某一句话说得不合适,戳着别人了,然后这人说了些我“合该是穷命、合该没男人”类似的话。
搁在以前我一定把对方臭骂一顿并且秒删拉黑永不联系,但是我并没有。我并没有放在心上,后面又很平和地跟他说了几句话。毕竟因为人家说得全部都对呀,我确实穷,也确实失婚了,更因为他也并不是我的亲密朋友,只是以书会友聊了三四天而已。
如果以后再有迷茫,我觉得要拿出来二刷甚至三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