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逝去的时光总是让人感伤,让人怀念,当2018年即将走远时,我们的脑海里似乎又掀起一幕幕图片的记忆,好像岁月从来没有来过,但在一瞬间就悄悄地流逝了。
岁末时节,我相信大多数进入不惑之年的人们还是回忆大于憧憬,我也不幸地加入了这个群体,看着网络上扑面而来的“青春片”,各种综艺新人秀,还有抖音短视频等等时下流行元素,我却完全提不起任何兴趣。
就像吃惯了米饭的人,忽然有一天走过一家包子铺,被那热腾腾的肉香味所吸引,换个口味品尝一下,发现中国的食物可以这样美好,很多人都说,当心情不好时,也许一顿美餐就能将你的忧郁化解得无影无踪。
于是,我拿起了《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一本描述逝去爱情的散文集,可翻看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是如此厚重。
它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情感散文书,而是包含了诸多元素和深层次的情怀,个体的人、事、物和宏大的社会事件都被作者信手拈来,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沉淀和深厚的文学思维,恐怕很难驾驭这类散文。
本书作者是湖北籍作家蔡方华,笔名橡子。1968年出生,又是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才子。他的身份是诗人和作家。现为《北京青年报》评论员、微信公众号“团结湖参考”主编。著有诗集《致命的独唱》、《我看到浪花如此朴素 辜负了花的美名》,长篇小说《脆弱》《水果》,随笔集《王菲为什么不爱我》。
有时候真不敢想象,一位诗人能够做得到写公众号,而且还做到了收获千万粉丝的这种状况。因为诗人在我的眼里,或者在这个社会眼里,都是孤独的。
然而世间从来没有绝对的事,和我同为湖北籍的这位作家就做到了,这也让我对文字有了更深的一层理解。在现在这个时代,能够将文化转化为大众精神的输出品,单看这点,这位诗人真是很难得了。
散文,个人以为不是很好写的一类题材,主要是写出精彩和经典很难,这本书到也无法达到所谓超越经典的水准,但是它也算是当代散文集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优质作品,比起那些满篇华丽辞藻、热点词汇还有各类“毒鸡汤”之作,它就是一股清流,沁人心脾,让人感怀与悸动。
在这本散文集里,蕴含着作者关于人生、美学、写作、爱情、故乡等等方面的诗意情节,既有深入骨髓的爱恋,也有泪与笑交织的中年心绪;那些亲情故事和笔者对生命的探寻,让人读过仿佛忍不住想要一看再看。
书中大量的金句就是作者内心的集结,让人感动,也映衬着这个世界的真实与现实,虽然我们彼此不认识,但是却让孤独的心灵找到共同慰籍的怀抱。
本书的六个部分,都是独立的,但也可以说是相互衔接的,也许每个人看书的心路不同,可能有些人会看不懂,因为这本书还是带着很深的年代感,但是这些并不会影响到大家的阅读,毕竟美好的文字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这六部分,分别是第一辑—昙花研究;第二辑—中年心灵史;第三辑—不成熟的作家;第四辑—你呀,流浪狗;第五辑—似乎不能穷尽的蓝;第六辑—可有可无。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第二辑、第三辑和第四辑,这可能和目前的心境会有些相似。
刚开始看,心静不下来,看着很杂,有些没有头绪,慢慢地调整下,就渐入佳境了。
在“你想抱紧日出却不可能”的这篇作品中,作者带我们进入他的少年时代,那回忆的场面是如此熟悉,当他在吉普车里看到满处的野花时,描述它们“密密丛丛,既不选择地形,也不选择姿态,只是在这个季节里怒放,并且不在乎有没有人看见。”
随后发出一声发自内心的感叹:“我多么希望能像那些花儿一样活着,我多么希望像一只蚱蜢扑扑地飞过花地。”
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也是坐车经过一段山坡时,路边的风景与文中描述的场景几近相似,就好像多年以后我们听朴树的那首“那些花儿”一样,心里头的那片怅然若失的情怀。
曾经的我们是多么期望长大后的模样,曾经的我们是多么渴望心里的那个“她”或是“他”可以走近自己,曾经的我们是多么期望自由而热烈的生活.....
可长大后的我们,也许一头就跳入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浪潮中, 为了快速地到达彼岸,我们一路披荆斩棘,为了不被一个又一个浪头砸倒,我们不敢停歇。
生活让一个个青春的身影从青涩迈向成熟,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落,有的人喜悦,有的人悲伤。
记得在大二时,曾经和一帮大学校友们前往外省去玩,住了一夜廉价旅馆,就为第二天上山看日出。
大家伙那时候似乎胆子都特别大,敢住黑店敢冒着踩到毒蛇的危险往山间里乱窜,当终于在天亮前看到日出时,大家一路上的疲惫都被彻底甩掉,只留下山谷里的欢声笑语。
我知道,有个男生其实并不爱这样的野外旅行,他只是想陪伴那个心中的“她”,可“她”却全然不知,只沉浸在这快乐的旅行过程里,男生几次要牵住“她”的手,却都被对方拒绝了,也许对方并不需要这种陪伴,更喜欢自由地撒欢。
或许诗人的那句感叹,让我想起当时的那一幕,我想我们是再也不回不去了!当我们毕业二十周年的聚会都因同学们的各种繁忙而搁置后,我想再次抱紧日出的想法是真的很难再现了。青春无法回去,作者大概就是用这些唯美的语言来向“她”来次暖心的告白吧!
对于“不成熟的作家”这个章节,作者吐露了他对文字与写作的很多感悟,字里行间印证着自己的“不成熟”,他特别提到了贾樟柯导演的作品。
他认为对方拍出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怜惜、对掠夺者的谴责,体现出了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良心,比如《三峡好人》。他认为目前的主流商业片只是华丽的空壳,电影票房越高,就越悲哀。
这一点到让我想起之前拍《让子弹飞》的姜文,中国电影还真的就少了这些想要“站着挣钱”的人。好在现在跳出来了个徐峥,希望作者说的那样,作为艺术的承担者,我们还是要多一点风骨。
作者面对呼啸而来的网络写作,他没有举着道德的盾牌做出各种判定,他很诚实,他感叹在文学已经未必能带来现实利益的时候,仍然有那么多写作者在逼冗的天空里飞翔,这是文字与生俱来的价值。
作者希望如果我们不幸被写作看中,那么不妨出示生活或生命的真相,诚实地讲出来,不要担心你的文字会把人们带到了天堂还是地狱,你只不过是说出了你知道的事情。
说到诚实,我们再来到“苹果花与非典”这篇,那是作者切身的体会,他描述着多年前那场罕见的疫病时,让人觉得无比的真实,因为我也曾亲身经历了那场灾难。
“那个春天里,一场来历不明的疫病像爱情一样席卷大地。像传说中的爱情一样,它脚步迅捷,又令人惊恐。一开始看到戴口罩的人,只觉得有几分好笑,但是,当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时,当街道上飘忽着一张张空洞的脸,便再也笑不出来。”
2003年的那个四月天,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迎来了职业生涯里第一次外地出差的机会,而且就是非典高发地深圳。
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刚开始,我一点都没有害怕,虽然周围有在讨论非典,但却感觉很遥远的事,只到来到火车站时,我才隐隐发现了那种无法言喻的恐怖。
也许人性恰好就是在这种境遇里才能有最直观最畅快的展示,地铁里公交车里一声咳嗽,就能立即引起人们的不安,尤其在当时我所在的学校里,更是严格执行隔离政策,而这一切在诗人的眼里却变成了诗意的踪迹。
“隔离本意是让人群相互分开,但它同时又让人们的命运相互靠拢,彼此需要。人们不得不彼此关爱,隔离的地方需要由他人提供食物和水。”
书中的文字一次次让我触动,让我感同身受,这位北大才子能够将文字运用得如此娴熟,似乎万事万物在他眼中都成顷刻间化为美丽而动人的语言,他能随时抽身自己,洞悉这世间的一切真实情感。
看到这里,我才似乎能够体会到为何书名叫做《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虽然书中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引用了这个题目,但是都不影响它作为整本书籍的核心语言。
因为在每个人的心里,也许都住着一个“她”,只是那个“她”早已走远,她是人是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在任何地方看到“她”,即使她遥不可及。
让我用这首怀旧的老歌来结束这段书评吧! 送给我们这个年代所有爱生活、爱文字的朋友们!
那些花儿(词曲:朴树)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啦…… 想她
啦…… 她还在开吗
啦…… 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