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旧称做钟鼎文,即铸刻在商及后来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青铜器铭文是中国初期书籍形式之一。青铜器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其他日用器具。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器壁较薄,礼器的器型有的直接仿自陶器,花纹简单质朴,多为单层。一般为饕餮纹、云雷纹、圆圈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一般没有铭文,或铭文字很少。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器壁较厚,种类也多,体形高大,出现有方形器,如司母戊大方鼎。花纹细密繁缛,线条更秀丽,出现多层花纹。铸有铭文,从一二字到十几字不等,多为族徽或其他图形文字,笔道较为钢劲。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酒器的比例减少而食器数量增加,花纹多为饕餮纹、夔文,铭文字数增多,达数十字,甚至上百字或几百字,笔道用肥笔,波磔明显。西周中晚期及至东周的青铜器,器形轻薄简陋,出现成组器物,如列鼎、编钟等。花纹也变得日趋简单,长篇铭文常见,已不常用肥笔,且书法娴熟、行款排列较齐、文字奇落重复现象产生。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呆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篆体。
周朝是铭文大发展的时期。为了便于阅读,铭文多铸在容易看见的器物内底等明显部位;出现了比较固定的语句体例和用辞,颇为一致的格式和写法;在铭文读法和阅序上,已形成了从右向左或顺时针的读览定规。
出土于陕西扶风的史墙盘,底部铸有铭文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情。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毛公是周宣王的叔父。它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铭文长度有497字,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内容是:一,此时局势不宁;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三,给毛公予宣十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四,告诫勉励之词;五,赏赐与赞扬。
毛公鼎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毛公鼎的铭文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