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第十一」3
【原文】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
德行好的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冉雍。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子路。通晓经典的有:子游、子夏。
【注释】
“德行”,指仁德素养。
“言语”,指善于辞令。
“政事”,指擅长行政。
“文学”,指通晓经典。
【评析】
孔门弟子各有所长,其门类大致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四科。四科例举十人入榜,世称“四科十哲”。四科中以“德行”为首,足见孔学对“德”的重视。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故又称“颜渊”,小孔子三十岁。颜回聪颖异常,且好学乐道。孔子曾评价颜回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又曾反复赞叹颜回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因此,德行科中颜回称首,应该是无可争议的。
闵子骞(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姬姓,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闵子出身贫寒,很小就经常随父亲驾车外出谋生,以孝行名闻天下,连孔子也为之赞叹。后拜孔子为师,终生不仕。
冉伯牛(公元前544年-?),姓冉,名耕,字伯牛,小孔子七岁,与子路同为孔门弟子中的年长者。冉伯牛为人端方正派,以德行著称,有很高的威望,曾为中都宰。后身患恶疾,不幸早逝。孔子非常悲痛,哀叹其“亡之,命矣夫!”
仲弓(公元前522年-?),姓冉,名雍,字仲弓,小孔子二十九岁。《冉氏族谱》称冉耕与冉雍为嫡亲兄弟,与冉求为同父异母兄弟,三人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冉雍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孔子称其“可使南面”,主政一方。冉雍曾为季氏家宰,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季氏虽“待以礼貌”,但却“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冉雍“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这便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宰我(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58年),姓宰,名予,字子我,故又称“宰我”,小孔子二十九岁。宰予能言善辩,位列言语科首位。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楚等国。
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子贡以言语闻名,巧辞利口,善于雄辩,且办事通达,有干济之才,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子贡还善于经商之道,成为后世民间信奉的财神之一。其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世称“端木遗风”。
冉有(公元前522年-?),姓冉,名求,字子有,故又称“冉有”,小孔子二十九岁。冉有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理财。为季氏家宰时,曾身先士卒,率鲁军左师成功抵抗了入侵的齐军,并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周游列国十四年的孔子。
季路(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九岁。子路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子路以政事见称,为卫国大夫孔悝的家宰时,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子游(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43年),姓言,名偃,字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子游生于吴地,是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故子游被誉为“南方夫子”。子游擅长文学,为鲁国武城宰时,以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
子夏(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00年),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子夏性格阴郁勇武,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晚年受魏文侯邀请赴魏国西河讲学,因而形成了对后世影响至深至远的“西河学派”。李悝、吴起等著名法家代表人物皆为其弟子。有学者认为子夏的思想中有法家倾向,孔子则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因此,本章中的“十哲”,应当只是“四科”所例举的几个代表人物,并不能尽涵孔门弟子中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