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 深度工作
20171026 Chapter 2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结构】
l 现状
为什么深度工作这么重要,但实际生活中坚持这么做的人却很少?甚至很多公司反其道而行之,大力推行“开放式办公室”和“即时通讯”等对不利已深度工作的方式?
l 原因
度量黑洞:深度工作的直接效益无法被直观地评价 + 其他非深度工作对最终效益的损害也无法直观量化
最小阻碍原则:在度量黑洞的现实背景下,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来讲最简单、最省力的工作方式,包括:希望得到最及时的回复,认定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但作者认为,实质上这样经常被打扰的工作状态是会损害最终效益的。
忙碌即效率:知识性工作和生产线工作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知识性工作考量产出的价值,而生产线工作考量单位时间里产出的数量。但由于价值属于度量黑洞,无法直观有效地评价,因此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仍然选择以单位时间产出的数量来评价知识性工作的效率,形成了“忙碌即效率”的心理暗示,认为只要某人一直在处理工作,那么他的效率就是高的。
技术垄断下形成的对互联网的神化:互联网作为当今主要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使得人们想方设法地和它建立联系,认为不够“互联网”的公司和个人都是因循守旧,没有前途的,把“互联网”看作拥抱未来的必经之路。这样的神化互联网的心态,导致很多原本需要深度工作,不必在互联网分心的产业也不得不让自己的员工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社交,处于被打扰的状态。比如让著名的记者定期发推特以安抚粉丝,或者传统企业争相开通脸书账户。作者认为,这些行为实质上是损害这些产业的效益的,但仍然备受推崇。
l 结论
深度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其他人都看不清本质,沉浸在整个社会对浮浅工作的追求中时,我们如果能掌握深度工作,就能领先于人,取得成功。
【感想】
正好今天看了一个TED演讲,主题就是“看手机太久,可能是你不高兴的原因”,里面提到如今我们的私人时间里充斥着手机,并且其中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那些让我们可能会影响我们情绪,让我们不高兴的地方,比如各类社交软件和新闻。这些东西并没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反而让我们陷入“无聊、空虚、沮丧”的情绪状态。结合今天的阅读内容,这种行为还影响了我们深度工作的能力,随时随地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集中精神处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