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以为成长就像爬山一样,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但其实成长也可以像一个正反馈的循环,先实践,再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以此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行更有效的实践。这就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迭代。
今天还是为大家介绍几位“实践家”。
case one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是日本著名作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散文也本本畅销。
村上春树的写作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除了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提到的严格的自律、马拉松专业选手的好身体,以及像深凿水源一样发掘灵感之外,他所处的迭代系统也很重要,
村上春树在2013年出版的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中就提到了创作之初,编辑给他的建议:
我刚开始零零星星接受约稿时,一位编辑曾告诫我:“村上先生,刚开始,你不妨写得多一点、杂一点。作家可是靠着拿稿费不断成长的。”我当时还将信将疑:“真的?”如今回头重读往日写下的文章,我心悦诚服:“没准真是这样。”就是说,不靠交学费而是靠领稿费,文章才得以一点点写得像样起来。此话好像有点厚颜无耻。
村上春树《无比芜杂的心绪 <序>》
对作家这个行业来说,不断产出作品、产生效益,是对自己的高要求,也是在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成长。
一生一部书的创作模式,可以成为传奇,但往往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一边收钱一边学习的模式,确实相较有点“厚颜无耻”,但这就是迭代的精髓。
case two 杨澜
迭代重视的是“用户反馈”,在广播电视领域就很有可能就变成节目追着收视率跑,媒体娱乐化,内容低俗化。
但事实是:高端严肃的电视节目并没有消失,反而在和市场的磨合中更加成熟了。
杨澜的电视节目制作历程便是如此。
杨澜30岁从美国留学归来,在凤凰卫视制作了一档节目:《杨澜工作室》,也就是《杨澜访谈录》的前身,并且定位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其定位不可谓之不高,野心不可谓之不大。
当时香港电台有一套纪录片给我的影响很深,叫《杰出华人系列》。这个系列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寻访了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杰出的华人,从李嘉诚到贝聿铭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优秀的华人所做出的杰出的成就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在最初的两年,基本上谁成功我就采访谁,而采访的内容不过就是讲你怎么成功的,是刻苦啦,坚持啦,有伯乐啦,等等,讲的是一个个成功者的故事。
杨澜《一问一世界》
但哪怕是这样“心高气傲”的作品也有它需要迭代的地方:
在对诺贝尔华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的访谈中,杨澜发现了自己曾经的浅薄:
小崔琦舍不得离开家,母亲就安慰他说,下次麦收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然后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给他做了几个馍装在小包袱里。这样小崔琦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到了香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困难时期由于食物不足死去了。
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
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死吧。”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而如果我做节目还停留在讲述人们的所谓成功故事的话,我们也就失去了对人性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最终归于浅薄。
杨澜《一问一世界》
此后杨澜开始在节目中有意识地关注人性的温暖、精神的光辉,这可能也是让后来的《杨澜访谈录》开播15年长盛不衰的原因。
其实,大众需要娱乐是底层逻辑,而人们会慢慢开始追求深度同样是底层逻辑。只要秉持严肃的理念,哪怕是做媒体行业,都可以在一次次迭代的成长中,变得更为成熟和深刻。
反之,如果只有好的理念,却自恃清高、空谈理想,则往往会白白错失了和更优秀的人和更有深度的想法遇见的机会。
理想主义从来不是眼高手低,理想主义者也需要迭代,甚至更需要通过迭代的助力,拓宽自己的视野,持续地发现、持续地追求。
case three 马化腾
迭代最合适的语境还是在互联网产业。
吴晓波在《腾讯传》中提到了“腾讯的七种武器”,其中就有试错迭代:
第四种武器:试错迭代策略。
与以标准化、精确化为特征的工业经济相比,互联网经济最本质的差异是对一切完美主义的叛逆。“小步、迭代、试错、快跑”,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取得成功的八字秘诀。它要求公司在研发、反馈及迭代上,形成完全不同于制造业的制度构建。在这一方面,腾讯的表现可谓典范。
吴晓波《腾讯传》
快速试错、快速迭代,重点就在一个“快”字。
迭代的理念,可以让创业公司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最适合的路径,做出最有效的努力。
那么腾讯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马化腾自陈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就是亲自参与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然后用发邮件的方式下“指导棋”,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邮件狂人”。
有一个在腾讯人中流传甚广的段子是:一天早上来到公司,发现Pony(马化腾)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很快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3点,技术方案已经有了,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
张志东因此认为:“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
吴晓波《腾讯传》
“迭代”说白了就是在抢时间——先让产品存在;再抢发展的空间——把它推向一个用户体验的高点。
对个人来说,不断的通过外界以及内发的反馈,调整、尝试,其实也是在拓展人生的宽度。
人生弹指一瞬,谁不想多经历一些,在这个层面上每个人都需要赶时间。
但人生又不能只有匆忙,更要懂得在适当的时间停下脚步,欣赏风景、享受生活。
愿所有的匆忙都不失提升自己的方向,愿所有的努力都能带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