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六年是在一所私立的村小度过的,那时还没有免费的义务教育,新课改的东风似乎也未曾吹进过这里。小时候的印记里,我的语文课都是在同学们写生字、老师批改生字中渡过的。老师似乎很少讲课文内容,也很少指导我们朗读课文,更没有带领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一直以为小学的语文课就应该是写字课;而三尺讲台上的那位老师,是绝对的权威,我和她保持着不可逾越的心距。
直到师范见习那年,看见“百花奖”参赛老师们上课新奇的解构方式、轻松诙谐的课堂风格、融洽的师生关系,我深深地着迷了——是一种与我的成长历程完全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老师。课堂,成了孩子们、老师和文本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大概是真正的小语课。那一次,小语课堂,我只是浅浅地瞥见了。
毕业那年,或许是那一次小小的触动,在同窗们应试潮的裹挟下,容不得我迟疑参加了教师招考。求生欲本能的挣扎下成功上岸,顺理成章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这一次,是幸运的,有了我和语文教学最初的遇见。遇见,让从前那份小语的萌动,成了我理想的脉动。可能因为小时候没有过、稀罕,所以长大了更想给予。
新上岗的我,精力充沛,内心注满动力。但唯有热血。凭着大学时期象牙塔式教学知识的储备,我自以为花拳绣腿的招式会很中人心,一篇六句话的寓言故事,两句话我就可以上足一节课。可见,两句话我耍了多少“花招”。脑中无课标,胸中无教材,眼里无学生,再加上手里毫无方法,我的课堂和真正有语文味道的课堂相去甚远。语文课,似乎在那一头,我在这一头远远地望着。
所幸的是,在我最手足无措时候,有那么多可亲可近的前辈们主动站出来拉我一把。我喜欢听同办公室吴凡老师侃侃而谈今天的课堂生成、奇思妙想;我也很享受张敏老师课堂的自如轻松;陶醉于亚康老师课堂的行云流水,沉迷于刘佳老师课堂的温婉优美,惊叹于艳红老师的趣意盎然,留恋于钟老师课堂的质效兼顾。在他们的影响下,而后看了一些名师课例,我折服于名师们的精妙的教学设计、温情的师生关系。课堂的语言美、互动的师生美、相互成全的美人之美,我沉浸在其中。优美的语文课,优雅的语文教师们,我望见了。这次望见,就像一把标尺,衡量出了我与它的距离,但更让我望见了目标和方向。
一节好的课堂里学生有思考、有启发、有质疑、有欢笑,于是我开始了笨拙地模仿。照葫芦画瓢也有画偏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有挫败有低落,也时常感到疲倦。但是每每脑海里浮现过初听到“百花”好课的那份触动,让我难以忘怀,我就想继续走下去。虽然我走得一直很慢。
事作于细,会达彼岸。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们看见美景不是只知道用“好美”来形容,而是知道“大漠孤烟直”的美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是不一样的;心里泛起的的点滴感动,能够自察、清晰表达并乐于分享;看见社会现象,能有联结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如今,我喜欢孩子们主动和我分享他的新鲜见闻。凭借语文的平台,我想和孩子们共进步、彼此成全。低下头,蹲下身,走进去,那是看见。我也借着语文的平台,我看见了我身为语文老师的模样。
如今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我的课堂终于显得没有那么滑稽愚笨了,但离富有语文味的好课堂还差的远。在加入亚康姐工作室契机里,更应不断拾级而上,愿自己在第一二年里在模仿他人的优秀经验中,不断有所疑有所思、常积累善运用、做总结会反思。同时面对新课标的新提法层出不穷,能看见课标的“变”与“不变”,真正理解课标精神、读透课标旨意。并希望自己在第三年里能创新他人优秀的经验,能尝试构思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让自己在工作平台的淬炼下,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看见得更辽远,看见得更渗透。
瞥见。遇见。望见。真正看见。
无论哪一种见法都是好的,这每一种见法都构成了我的视界,而视界延展了我的边界。常告诫自己心怀感恩,感念见过的人、见过的事、还有那一群群反向让我获得价值感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