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此处》读书笔记及思考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1(总第48天)

      《美在此处:王崧周讲语文课上什么》这本书讲的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王老师将语文教学内容分了三个圈,如图:

        核心圈的内容是确定的。无论谁来上语文课,核心圈的内容必须相同。核心圈的教学内容往往承载着一篇课文的核心语文价值,它是由文本的语文因素,课后的练习取向,单元的训练重点,学段的目标内容,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综合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是相对的。

      辐射圈的内容是可以选择的。核心圈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师个人的风格偏好,班级学生的语文兴趣,课程改革的多元取向,学校文化的柔性引领,社会风尚的潜在影响等来自主选择,但是无论怎么选,必须基于核心圈,并为之服务。

        外围圈的内容是教师自主创生的。他跟教材文本之间虽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间接的,微弱的,隐性的,松散的。像是一种超文本链接,信息源都来自文本以外。

        完整的语文教学内容,应该由核心圈、辐射圈和外围圈共同构成而。但在课堂教学的处理中,应该以核心圈为主体,并通过对辐射圈和外围圈的选择与加工呈现一种程序与混沌相兼容的内容谱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底线与超逸的兼容确定与可能的结合,这就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内容,也是“美在此处”的内涵所在。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五方会谈”的结果,所谓“五方”即指: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编者,缺一方都不可能产生适切的教学内容。这就是“美在此处”的外延所见。

      “美在此处”“美者”语文教学内容也,“在此处”语文教学内容的发现与确认也。

(张丽侠20200228)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2(总第49天)——第一讲《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第一二三篇

        语文老师如何细读文本?文本,就是教材,今天读了三个方面:一、直面文本;二、字斟句酌;三、感同身受。

        一、直面文本。直面文本就是读教材,先直面教材,用心用力的钻研教材。直面有三层意思,第一是“首先”,直面文本就是首先读文本,第二是“直接”,直面文本就是直接读文本,第三是“专注”,直面文本就是专注地读文本。

      朱熹说:“读书小做课程,大施功力。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功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西。”读书,就要“慢慢读,欣赏啊”!”直面文本就是慢慢读,要一字一字盯着读,不贪多不勤快,对所读的文字要“猛施功夫,理会仔细”,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和警觉。

          思考:作为语文老师,深有体会,一篇课文拿到手,备课的第一步不是看教参,不是看教案,而是读课文,如果是简单易懂的文章,三遍基本就已知道了文章的核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表达的真情实感。文章如果较难理解,那就反复读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读的多了,自然就理解了,课文理解了,再备课,再找教学参考,就能抓住重点,就能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取其精华了。

          二、自斟自酌。什么叫字斟句酌?就是你在细读文本的时候,不放过文本当中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词语,甚至是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正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借用南方先生的一本书名来理解,就是“沉入词语”。乘入词语就是乘入每一个文本中最小的意义单位,这才叫细读。只有“沉入词语”,才可能沉入整个文本,你的文本细读也才可能具有真正的深度、厚度和广度。

      思考: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有一个环节:品词析句。品词在前,析句在后,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感知了每一个词语或重点词语的意思后,我们才能够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那这,对我们教师文本解读同样适用的。一定要细读的每一个词语,不放过任何一个词语,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一个字、一个词,都有其特定或引申的含义,不容忽视,更不容忽略。细读文本,要让我们沉入到每一个词语中,这样我们才会有发现,才会有体悟。

      三、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就是把自己搁进去,让自己活在文本当中。文中以读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例,阐述了在细读文本时,首先,要立足于意向,并转化意向,努力让自己化身为其中的意向。要眼中有文字,脑中有画面。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细节。其次,要切己体察。把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命联接起来。最后,要人与物化。这个过程就是把自己逐渐放进文本语境的过程,是让自己活在字里行间的过程。置换角色,切记体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思考:这我觉得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走进文本”吧!是真正的“走进文本”

将自己置放于文本中,或人或物,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你不再是你,你就是书中的那个角色,你所体会到的,定是书中的事,书中的情,书中的物,但此刻,你还是你,你会超越自己,会有更高的境界去理解、体会书中的人、事、物,此刻,你也会有更深的感受。这就是感同身受吧!

(张丽侠20200229)

读书打卡3(总第50天):

《美在此处》第一讲《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第四篇

        细读文本之比较品评:用谭学纯先生的话来说,比较品评,就是要让自己“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一重话语不够,两重,三重甚至四重,我们要在多方的比较中看出它的好,看出它的美。

      思考:我觉得这种文本解读法大多适合于一组文章、一个单元的同类文章或诗歌组,比如《古诗二首》,《古诗二首》的古诗,内容大多通过反复品读,就能理解,而在理解诗意后,对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会体会领悟。大多老师认为,这样,古诗就学完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是一组诗,而且这样的诗大多都是相同主题的,那课本安排它们在一起,肯定是有目的的,另外,可以看看课后习题,《古诗二首》课后都有这样的一个题目:比较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或……所以,在理解了两首古诗后,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品评,从写作背景、诗的内容、思想感情、写法等各方面进行比较,进而更深一层的理解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此时,一定会有基于单纯学习一首古诗而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收获。

(20200301)

    读书打卡4(总第51天):《美在此处》第一讲《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第五篇

        细读文本之擦亮语言:擦亮语言是细读文本的一条策略。用张志公先生的话来说,语文课就是“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什么叫“走一个来回”?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到思想感情,这是半个来回;从思想感情出发,又回到语言文字当中来,这才叫一个来回。

        擦亮语言,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出发点是语言,归宿还是语言。中间是什么?中间是语言所承载的形象、情感和思想。哥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之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此处所谓的“形式”就是指语言形式。

      思考:《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语文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学会运用。正如王老师书中所说:“语文课就是‘带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到思想感情;再从思想感情回到语言文字中来。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我最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初读感知,识字词——再读理解,知概要——细读感知,品词句——品读体会,悟情感——语言运用,小练笔。不谋而合,正好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细细回味,这样的语文课,我每次上完后,觉得问心无愧,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学生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那每天积累一点点,长期坚持,那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和变化。这也就是“一厘米之变”啊!

      (张丽侠20200302)

          读书打卡5(总第52天):《美在此处》第一讲《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第六、七篇

      文本细读之想象还原:我们在进入文本时,一定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要打开自己的生命,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让自己的精神胸怀敞开在敞开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时的敏感和警觉。

        用谢冕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文章的欣赏活动 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再从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中,这是一种再创造,而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语言文字,因为你的想象,因为你的创造性加工、处理和还原才有了生命的意义,才有了精神的价值。

      思考:文字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而读者在读这些抽象的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时,一定要带上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感情,并根据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文中的画面,场景,人物的外貌,表情等等。看着文字,想象着画面,我们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于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

        我们经常说,读书使人明智,尤其是小孩子,建议要对读书,两岁前尽量不看电视,看动画片,就是因为过多的看形象的视觉画面,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影响孩子智力。

        细读文本之寻找缝隙:所谓“寻找缝隙”,用洪子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追寻那个能把握到王本之魂的通道。那个通道可能非常狭窄,非常细小,你不细读可能发现不了;你不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可能就会被你忽略。

        文本的诗意往往就藏在缝隙之间。文本诗意如何开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方法,开掘文本诗意是目的。让文本细读指向文本诗意,在文本细读中开掘文本诗意,使文本细读成为文本诗意的发现过程,这是诗意语文走向实践的重要策略。

        思考:诗意语文,还是要通过读,通过细读文本,在反复咀嚼文字中,发现那个能达意的“字眼”,能把文本引向更深层的“字眼”,那怎么个细读法呢?我觉得无论怎么读,都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那怎样理解文本:联系作者,联系写作背景,联系作者的同类文章等等,只有方方面面都弄通了,弄懂了,读文就会有更深的,更全的理解,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能站在作者角度去理解,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张丽侠20200303)

读书打卡6(总第53天):《美在此处》第一讲《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第八篇

        细读文本之开掘意蕴:什么是意蕴?黑格尔说,意蕴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意蕴虽然不是形象,但一定是通过形象来显示的,并且比形象要更为深远,它深藏在字里行间,等着我们去开掘、去发现。

        思考:文章的意蕴它不是表露于外在的,我们粗略浏览就能发现的,也不是读一两遍就可以发掘的。记得曾经有位长者对我说:他在备课时,一般都要将课文的录音听好多遍,有时边走路边听,听的遍数多了,就会发现,自己先前对文本的理解很肤浅;听的遍数多了,就会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意境,有时,头脑里还会浮现出作者当时写文章的姿态、环境等。我想,这就是意蕴吧!而会有这样的意蕴产生,就是因为读的多,听的多,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走心了,都印下心里了,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所以,正如王菘舟老师所说,这种基于形象又超越形象的意蕴开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文本的语言,不放过文本当中出现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

(张丽侠20200304)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7(总第54天):第一讲《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读后反思

        读完第一节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反观自己平时的教学,对于文本解读,我也知道:

        一、要直面文本,细读课文。对于一篇新课文,我首先是读文,看课后习题;接下来是读教参,根据教参对课文重难点的分析和解读,再读课文,最后结合课后题确定自己的上课思路。但我也看一些优秀教案,看他们对重难点是如何突破,学习其中的一些亮点。

      二、要字斟句酌,细读慢赏。

语文,是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相统一的课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在课堂上很注重对精美语段、关键词语的品读体会,并不忘抓住这些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的妙笔及其方法。

        三、要置身文本,感同身受。在带领孩子们在读文本,读精美语段时,我有时配上音乐,让他们半月朗读,入情入境;有时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感受画面;有时一句话反复读,反复比较读法,感受不同朗读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寻找最能与听众产生共鸣的语境。在与与孩子有年龄落差或比较抽象的文字时,我有时还让孩子们观看视频,直接进入画面,感受当时的情境,帮助去理解文本;有时借助直观图片,配老师独白或朗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总之,一定要让孩子们置身文本之中,才能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但是,一、缺少的是对同类文章的对比赏析,缺少对同类表达方式的分析比较,缺少对同一作者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作品的比较赏析。

      二、 缺少那种缺少那种“找缝隙”的精神,总是觉得只要完整的把课上完,将重难点弄清楚,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有没有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熏陶,有没有感受到文本的诗意,我关注的较少。

        三、缺少那股子“挖”劲儿。大多数情况下偏重于文字表面的内容和情感,对字里行间、文字背后的故事,没有细细挖掘过,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或报狭隘心理,觉得讲得太多孩子们也未必能接受消化。

(张丽侠20200305)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8(总第55天):第二讲《语文老师如何发掘文本秘妙》

     

      本讲开篇,就像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文本秘妙,这对于我来说,比较陌生的,是一个新词。将其一一罗列,细细学习。

      文本秘妙,对很多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就文本细读而言,文本秘妙就像牛鼻子一样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语文老师细读文本的武功秘籍。

        文本秘妙是什么?

        第一,从表达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是“人人心中有,各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也就是说大家都想得到,但就是写不出来,那么既然有人写出来了他们的表达方法,就是文本秘妙。

      第二,从接受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就是读者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文字表现和存在。秘妙的玄妙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既让你感觉熟悉,又让你感觉陌生,介于熟悉和陌生之间。

      第三,从比较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就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是文本的“这一个”。

        第四,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就是隐藏在说话背后的语言价值,它是语言的一种创新,有着独特的价值。

(张丽侠20200306)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9(总第56天):

      第二讲《语文老师如何发掘文本秘妙》——如何发现文本秘妙(47页—65页)

       

        这一部分内容,王菘舟老师以文本《长城》为例,为我们列举他从这篇文章中发现的秘妙。文章不长,我先将全文呈现出来,以便理解。

                            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的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就这不到五百字的文章,王菘舟老师却通过细读文本,发现了结构、张法、语言、基调、顺序、句法、长城、奇迹、图腾、主题十个方面的秘妙,这在我们普通老师是根本做不到的,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是发现不了的。

        思考:细读文本,不仅仅是读文,要细读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要细细观察每一个标点符号;要细读文章题目。同时,要从文章中走出来,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文本。一个字“细”,两个字“全面”,三个字“多思考”。

(张丽侠2020.3.7)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10(总第57天):第二讲《语文老师如何发掘文本秘妙》——如何将文本秘妙转换为课堂教学

      从王老师对《长城》文本秘妙的分析来看,一篇文章的秘妙很多,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不敢将这么多的秘妙全盘端出,和盘托出,要学会转化。怎么转换呢?

一、看有没有语用特征。语文课是干什么的?语文课的本体任务,它的独当之任,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文本秘妙当中语用的特征越明显,我们就越应该把它保留下来。

二、看有没有文本个性。在具有语用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第二次筛选,看文本的秘妙有没有文本个性,所谓“文本个性”就是文本的“这一个”,我有,人家没有。或者说,人家虽然也有,但是我的表现特别明显,这就是“个性”。

三、看有没有统领功能。在具有文本个性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第三次筛选,看这些秘妙有没有统领功能。什么叫“统领”?就是从这个秘妙出发,能整体的把握文本的内涵,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看有没有迁移价值。这是进行最后一次筛选,什么叫“迁移的价值”,就是说孩子学会之后可以拿去用,用于自己的表达,用于自己的习作。

      《课标》中指出,语文就是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以《长城》这篇课文为例,《长城》学什么,我们语文老师经常被人诟病说,我们虽然在上语文课,但事实上是在替别人上课,我们上的是历史课,是地理课,是思想品德课,是社会常识课,我们似乎就没有上过语文课。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我们在文本细读的时候,可能更多的关注文本本身的内容。语文真正要学的是长城里面的内容是通过怎样的言语形式,通过怎样的言语意图把它表达出来的,这才是语文才是这个文本最大的秘密。

        如果说文本细读是对文本内容全面而精细的扫描,是全方位的,那么文本秘妙则是对文本核心价值的发现和聚焦,这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功夫。

      我们都说语文教学要告别内容分析,怎么告别呢?王老师认为文本秘妙是告别内容分析的一把金钥匙。所以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教学,是坚守文本语文本体的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教学,是走向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教学,是充满浓浓诗意的阅读教学。让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文本秘密,确立文本核心价值吧!

(张丽侠2020.3.8)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11(总第58天)

      文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人教版语文第6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章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王老师说有一位老师这样进行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把这个自然段的教学分成了四步,第一步,带着理解读课文。老师请学生自由地朗读这段文字,然后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这个小村庄的美丽?第二步,带着想象读课文。老师请学生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爱想象,也特别能想象,所以这个环节学生很活泼,小村庄的美就进入了学生的心里。第三步,带着积累读课文。理解和想象之后回到文字本身,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完成填空练习,山上的森林(      ),村前河水(      )天空(    )空气(    )。这位老师的落脚点也特别好。第四步,带着感情读课文。老师问:你们喜欢这个小村庄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老师又问:你们想去这个小村庄吗?学生:想。老师见情感已被激活,气氛已经变得热烈,说:那让我们带着憧憬带着美好的想象,美美的朗读这段文字吧。撇开课文的内容,就从老师对这段的课堂处理来看,这位老师的确是有一定的功夫,但是在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字却忽略了,那就是“早先有过”。细读文本,所谓“早先过有”两层含义:第一过去有,第二现在没有。一座美丽的小村庄,早先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早先村前的河水清澈见底,早先那里的天空湛蓝深远,早先那里的空气清新甜润,可是这一切不是现在式,而是过去式。那么现在又是什么样了呢?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准确的说是被毁了,彻彻底底的被毁了。那么此刻这篇文章的基调是什么?是压抑、沉重,甚至是悲怆。那么回想刚才这个老师的教学片段,课堂气氛刚好跟文本基调翻了个个儿,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王崧舟细读文本,发现文本当中的关键字眼,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王菘舟老师建议给这篇文课堂教学设计再加个第五步,带着质疑读课文。就在学生心潮澎湃欣喜若狂的时候,你冷不丁的问句:这个村庄你们还去得了吗?此刻学生就会沉默,气氛陡转之下,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这个村庄早已不在,大家根本就去不了这个村庄。于是“早先有过”这四个字被重新发现,重新聚焦重新解读,而这样的发现,聚焦,解读,基于两种巨大的张力:一是情感张力——之前的欣喜与之后的疼痛形成的情感落差。一是认知张力——之前的自以为是与之后的实事求是形成的认知落差,于是学生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刻,理解就会特别深入,体验就会特别成生成。

      很佩服王老师巧妙的处理。

      (张丽侠20203.9)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12(总第59天):第三讲《语文教师如何彰显语文意识》 

        哥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廓清了语文的边界,即“内容”是第一边界,“含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这三层边界,越往外,语文味就越淡,越往内,语文味就越浓。

        内容这个边界的范围最大,内容下面是含义,边界变得小了一点,而比含义边界更小的是形式。语文意识主要指的就是语文的形式,而语文的形式就是指语言文字的形式。

        读了这一段话让我想起了许多专家说:“一堂语文课,我们准备好之后,问一问自己,我们是在教语文还是在教课文?”在最初我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很不解,语文不就是课文?课文不就是语文吗?而之后慢慢摸索、学习,渐渐的明白,语文就是指课文的语言文字,而课文指的是语文的内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内容”而“含义”进而“形式”,步步逼近语文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正是语文的独当之人,正是语文的本体所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一点,一定是对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课文要从学课文转变为学语文。

(张丽侠2020.3.10)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13(总第60天):第三讲《语文教师如何彰显语文意识》

——发现儿歌的形式之美:音韵和意象

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原文如下: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小画家。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

        这首诗歌浅显易懂,对于一年级小孩子来说,内容很好理解,在内容上不要花费太多时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彰显语文意识?书中这样讲讲到:

        第一,读一读,把诗句顺序进行调整。将原文改成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然后让学生读一读,看这样行不行?学生肯定回答:不行。为什么不行?四个小画家没有缺失,小狗,小鸡,小马,小鸭全在,他们画的作品也没有缺失,小狗画的梅花,小鸡画的竹叶,小马画的月牙,小鸭画的枫叶还是对的,因此从内容的角度来讲,四个画家没有缺失,四个画家的作品也没有缺失,而且画家和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对的,那么问题出在哪了呢?让学生再来读课文,在语序发生变化之后,读起来会有什么感受呢?对,没有办法再读下去,这就是儿歌,就是诗歌,儿歌是歌,歌是用来唱的,用来吟的,既然是歌,它的词是押韵,因此他有韵脚,这是一种语文现象。这种语文现象你要是把它的顺序进行调整是感知不到的,颠倒语序就会发现,哦,原来里面有文章,原来语序不能够随意颠倒,合辙押韵读起来才有味道。当孩子们慢慢养成语感的时候,他们在读到儿歌用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期待,对韵脚这种声音在某种位置上的期待。

      第二,读一读,把诗句进行改写:小狗画竹叶,小鸡画梅花,小马画枫叶,小鸭画月牙。画家没有变,作品没有变,但是画家和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了。不同的画家对应的画的作品是不一样的,画家和作品之间的对应取决于脚印的特征,这要通过学生认真的比较,才能发现,通过比较,学生会知道:原来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是非常严谨非常精确的。这就是诗歌的语文意识。

      长期这样训练,孩子们就很对诗歌有别于其它文体的独特认识和见解,不要以为儿歌简单,简单的是内容,不简单的是语文形式。

(张丽侠2020.3.11)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14(总第61天):第三讲《语文教师如何彰显语文意识》——发现童话的形式之美:趣味与准确

      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内容熟悉,不予列举)这篇几乎伴随每个人一起长大的童话故事,它的语文意识是什么呢?

      第一,将句子进行改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他看见什么?小壁虎爬到大树,他看见什么?小壁虎爬到房檐下,他看到什么?本来是“爬呀爬”,爬到哪儿,现在变成了一个“爬”字,行不行?如果不行,为什么?这个“爬呀爬”并不是说小壁虎爬得很慢,小壁虎可以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来形容它,所以说它的爬行速度是很快的。那么这里为什么要用“爬呀爬”呢?因为小壁虎遇到了危险,把自己的尾巴都争断了,它肯定爬得特别快,它要去借一条尾巴,结果回头一看,咦自己的尾巴已经长出来了,所以这个“爬呀爬”不是讲它的动作很慢,而是告诉我们小壁虎自断的尾巴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长好。

        第二,结合文本进行拓展,这个语文意识点是我们可以读一读,体会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小鱼的尾巴——摇,老牛的尾——甩,燕子的尾巴——摆,他们都表明了尾巴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从语文的角度来做一个拓展,譬如:松鼠的尾巴——翘,猴子的尾巴——竖,狐狸的尾巴——拖,兔子的尾巴——夹。

      这样的语文拓展,能使人改变习惯,从此留心语言文字,看它用的是否“精确妥帖”。

(张丽侠2020.3.12)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15(总第62天):第三讲《语文教师如何彰显语文意识》——发现历史故事的形式之美:秩序和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历史故事中都含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在学习历史故事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故事,理清人物线索及时代背景,更要渗透故事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

        文中讲到《孔子拜师》中孔子向老子拜师中的一段:老子站在城外迎候孔子,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在这一段文字中,用心琢磨就会发现语文意识点。

      第一,老子说了一个词“迎候”,他为什么不用“等候或”者“恭候”?老子比孔子年长,毕竟他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论资历、学问都在孔子之上,所以用恭候太过,听说你要来这,我在这儿迎候味道不一样,但折射出来的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家精神。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追求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不教而教,就是身教,就是身体力行。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但是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教育人,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人格魅力。老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孔子要礼贤下士,谦虚好学。

        第二,文中孔子自称“孔丘”,在这里改成“仲尼”行吗?孔子名丘字仲尼。古人的名和字在起法上是有区别的,名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父母给他起的,一般情况下供父母、师长呼唤,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对人自称是为表谦卑也可以叫名。字是长大以后取的,一般用在平辈、朋友之间。课文中孔子自称孔秋,这是合乎理智的,因为他要拜老子为师。而老子说你就是中尼啊,显然老子把孔子当朋友,他没有以老师自居,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对孔子来说他感觉特别亲切,对老子来说他降低了身份,以谦卑之心面对天下,这就是一种不教而教。

        小文字,大学问。简单的一个词,一个称呼,却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这就是语文意识,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去发掘,引导学生去感知和学习的。

(张丽侠2020.3.13)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16(总第63天):第三讲《语文教师如何彰显语文意识》

      所谓语文意识,就是要关注文本“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怎么写”是语“话语形式”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图”的问题。

      “话语形式”涉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问题。

    而“话语意图”涉及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问题,概言之就是“境感”问题。

    光有语感没有境感,那是小语文,光有境感,没有语感,那叫空语文。所以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应该既有良好的语感素养,又有良好的境感素养;既关注话语形式,又关注话语意图,这才具有圆润的、完整的语文意识。

(张丽侠2020.3.14)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17(总第64天):第四讲《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语境》

    语用是由话语、语境、意义三个要素构成的怕。话语只有在语境当中才具有意义,因此是语境这个要素最终决定了话语的意义,语境是语用的核心,也是话语存在的语言环境,它对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话语的意义,作用非常大。  小学语文教材就语境的类型而言,有文辞语境、文体语境、文化语境。

      所谓“文辞语境”,指的是课文内部的上下文及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等要素。“文体语境”就是课文的整体规范和风格。文体语境告诉我们,语文课应该把小说教成小说,把诗歌教成诗歌,把散文教成散文,把童话、寓言、故事教成对应的童话、寓言、故事。所谓“文化语境”指的是课文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知人论事,以意逆志”,要读懂一篇文章,就要读懂写这篇文章的人,读懂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读懂作者身上所传承的文化和历史。

(张丽侠2020.3.15)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18(总第65天):第四讲《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语境》——如何把握教材的文辞语境

文辞语境就是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如何联系上下文,既要观察用词的变化。又要观察语气的变化。书中列举了人教版第5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的第1个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作者在描写开花的时候用词的确有变化,不光用词有变化,连句式也有变化。第1种是时间、花名、开花,第2种是花明名、时间、开花。这样写才不显得呆板、僵化和机械。还有“却”字,这是休止符的作用,“却”字在这个位置上并不表示转折,它的语气就是停止,就是静止。联系整个文辞语境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段文字的用词在刻意的追求变化,句式在刻意的追求变化,语气在刻意的追求变化,而这一切就是因为作者在刻意地追求“语言的节奏”。这种感觉单独的一句话拿出来读是感觉不到的,我们只有在整体的这一个自然段的朗读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变化。王菘舟老师通过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学习语用的主攻方向明确之后,我们要防止走向一个极端,为语用而语用,防止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老路上去。要让语用行走在一条光明大道之上,我们就不能忘记,文字有一个巨大的存在,那就是语境,或者说语言环境。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而简单的处理语用,不能为了语用而语用。

(张丽侠2020.3.16)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19(总第66天):第四讲《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语境》——如何把握教材的文化语境

      今天通过读这篇文章,明白了《伯牙绝弦》这篇文章的文化语境,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都理解错了。伯牙绝弦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知音文化滥觞,这是这个文本的文化语境。

        知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通常会有一些符号象征。这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就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不能分开。

      “高山”指的是泰山,“江河”,江指长江,河指黄河。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特殊的文化底蕴。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山流水”“泰山”“江河”都在文化的语境下象征伯牙有泰山一样的志向,有江河一样的胸怀。这才是伯牙真正的人生志向、生命情怀。在这一点上,当时的宫廷乐师都不理解伯牙,而一个山野樵夫,打柴的钟子期,却完完全全地懂得了伯牙的生命情怀,这才叫知音。这才是这篇文章的文化语境。

(张丽侠2020.3.17)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20(总第67天):第五讲《语文教师如何落实语用实践》——必须超越内容理解的取向

      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就是语用学习。在这篇文章当中,王老师列举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老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在这篇课文当中语用如何落实。

第一,文章当中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自然段的结构是一样的,分别由祈使、叙事和反问三个句式构成,祈使是在直接抒情,反问也直接抒情,上下抒情,加在中间的是叙事,这就是语用现象,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在这一方面引导学生花时间去感受,去领悟。

第二,课文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亲人”狭义上指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广义上指的是所有朝鲜人民。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相互之间都是亲人。可是这篇文章只写了三个人物的感人事迹,为什么呢?这个“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阿拉伯数字,“三生万物”,这个“三”表示最大、最多、最广,它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而文中所选的人物也很有代表性,从年龄结构来看大娘是志愿军的长辈,在亲人当中她是长辈的代表,小金花是志愿军的晚辈,在亲人当中她是晚辈的代表,大嫂,跟志愿军是平辈,因此在亲人当中,大嫂代表了平辈的情人。上有长辈,下有晚辈,中间还有平辈,三种人类关系,三种类型的亲人都有,这就叫典型人物、典型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花一些时间引领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写了三个人物,为什么选择这样三个人物,从而让他们明白,在以后的作文习作过程当中,应注意选择典型的人物来写。

      第三,就是这篇文章的人称,这篇文章选择“我”和你的关系进行叙述,因为是亲人,亲人之间靠的很近,不光是身体的近,情感和心灵也很近。这样写更表达了这种亲近。

这就是有内容向语用的教学,这样上课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儿。语文味体现基础是细读文本,只有细读文本,我们才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张丽侠2020.3.15)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21(总第68天):第五讲《语文教师如何落实语用实践》——以语用学习为语文课的主流取向

        以课文内容理解为取向和以语用学习为取向,这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语文课的区别体现在:

一、学习目标不同。基于语用学习的语文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表达,所以他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它的目标指向书面与表达方面的知识、能力、方法、态度。但是基于语文课文内容理解的语文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理解文本的内涵,所以它的重点放在对文本语义的阐释上,它所指向的是书面语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

二、教学内容不同。基于语用学习的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会更多的聚焦于文本当中精巧的句式表达,典型的段式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新颖的描述手段……总之,会把能够彰显于用的内容作为它的主题和重点,而基于课文内容理解的语文课,它更多的指向与思想情感意义有关的一些内容。

三、教学设计不不同。基于语用学习的语文课,基本上会形成板块结构。而基于课文内容理解的语文课,则往往呈现为线性结构。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同。基于语用学习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这个课是否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了语用知识?这个课是否是学生对语言表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个课能否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感受到乐趣很明显?它的评价标准指向的都是语言的表达和应用。而基于课文内容理解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学生是否理解了具体文本的语义和内涵,指向理解;学生是否受到了文本思想和情感的考验,指向理解;学生能否在新的文本中运用阅读策略,指向理解;学生是否对文本阅读抱有兴趣,指向理解。

(张丽侠2020.3.19)

《美在此处》读书打卡22(总第69天):第五讲《语文教师如何落实语用实践》——对三种课文类型的语用学习建议

      教材中选取的课文,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种类型,编者在课后思考和练习题当中提出了明确的语用学习要求,这种教材称为语用学习的定编教材。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抓住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以此为抓手,落实语用学习点。第二种类型,文中把它叫做living,对这一类课文编者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语用学习的要求和任务,但是课文本身却有典型的语用学习内容。比如它的写作手法很独特,它的写作结构很经典,它的语言非常有个性和特色,这些语用学习内容,需要通过教师的加工处理,转化为语用学习的载体和内容。第三种类型,文中把它称为“用件”,所谓“用件”是指编者在课文中没有明确的提出引用学习的要求,而从语用的角度来看,课文也并没有太多的价值,没有特别典型的语用现象。对于这一类课文,我们教师要想办法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所以把它定为用件。

(张丽侠2020.3.2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165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50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95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89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39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42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49评论 3 38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7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700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40评论 2 31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2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64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5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2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7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21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18评论 2 33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