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一点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学会时间管理。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以此来提高时间利用率。第二点是重视贡献,这是有效性的关键。主要表现在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工作标准及其影响,还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同事和下属,以及对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第三点是用人所长。包括上司和下属,充分发挥上司和下属的专长,在实践中获得改进。第四点是每次只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要事优先,摆脱没有价值的事情。第五点是要会运用反面意见。只有这样,不但能避免为“似是而非”的看法所征服,还能得到“替代方案”,激发和鼓励管理者自己。
知识点摘要如下:
管理的本质包括了以下几重含义:
第一,管理最根本的问题,或者说管理的要害,就是管理者和每个知识工作者怎么看待与处理人和权力的关系。
第二,尽管人性是不完美的,但是人彼此平等,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自己的创造能力,都有自己的功能,都应该被尊敬,而且应该被鼓励去创造。
第三,在知识社会和知识型组织里,每一个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既是知识工作者,也是管理者,因为他可以凭借自己的专门知识对他人和组织产生权威性的影响——知识就是权力。
德鲁克著述的现实意义:
(1)对功能社会重要性的信念。
(2)对人的关注。
(3)对绩效的关注。
(4)对自我管理的关注。
(5)基于实践的、跨学科的、终身的学习观念。
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仅是限制性因素,只有通过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应该将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5)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管理者有效性的基础:
·记录时间;
·管理时间;
·统一安排时间。
所谓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能有效地管理多少个工作上互有关联的人。
提高管理者的有效性:
第一步就是记录其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形。
第二个步骤就是要做有系统的时间管理。
(1)首先要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费时间,于最终的成果无助。
(2)第二个该问的问题是:“时间记录上的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
(3)还有一项时间浪费的因素,是管理者自己可以控制并且可以消除的,这项因素是:管理者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1)首先要做的是,找出由于缺乏制度或远见而产生时间浪费的因素。(重复出现)
(2)人员过多,也常造成时间的浪费。
(3)另一个常见的浪费时间的原因,是组织不健全。其表现就是会议太多。
(4)最后一项浪费时间的因素,是信息功能不健全。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工作标准及其影响;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同事和下属;③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有效的人际关系,有下列4项基本要求,而着眼于贡献,正可满足这些条件:
·互相沟通;
·团队合作;
·自我发展;
·培养他人。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用人的4个原则: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会认为职位是上天或上帝创造的。职位是由人设计,是人都可能犯错。
(2)用人所长的第2个原则是:职位的要求要严格,而涵盖要广。
(3)第3个原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会先考虑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4)第4个原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在用人之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总结一句:用人所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一个组织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也是知识工作者和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
管理者专心一志,第一项原则是要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
尤其重要的是: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时,一定要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这对控制组织的“膨胀”是非常必要的。“膨胀”如不加以控制,组织就会变得涣散、难以管理。社会组织恰如生物有机体,必须保持“瘦且有肌肉”的状态。
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
·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容易。
决策的以下五点特征。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常犯的错误:
1.便是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
2.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
3.对某些根本性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
4.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
为什么该有反面意见,主要有三项理由。
第一,唯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致沦为组织的俘虏。
第二,反面意见本身,正是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第三,是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