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崇拜那种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觉得他们怎么什么都知道,相比之下,感觉自己很多东西都不懂。小学的时候,我的同桌是那种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问的很多课外知识他好像都能答出一二。慢慢地我知道他家里有很多书,各种领域的书籍都有那么几本,而他也喜欢看,看的书多了,思维方式也就慢慢和我们同龄人有了差异。老师说,父母说,电视上未曾谋面的熟悉人说,人要多读书。嗯,我有点明白了,要想在讨论一些话题时有自己的思想,读书必不可少。可是,以前的我虽知博览群书的好,却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的定力。没有很喜欢的书,也没有自己对书的好坏的评价和认知,自然也就缺少独特的思想。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被老师夸赞有很深的文学素养,觉得我平时应该挺爱看书的,其实我觉得受之有愧。当和同学聊到一些书籍的时候,知识的匮乏让我开始有目的性的选择看一些书。那个时候的我是为了谈论时候避免尴尬,而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喜欢读书。
高中分文理科后重新分配了宿舍,有一个女生真的超级爱看书,每次她爸爸定期来学校看她的时候,她都会提前告诉他的爸爸她要看什么书,列好书单让爸爸来的时候带给她。住在一起两年,几乎每次课余时间她都在看书。她说:“我没有说要特意的从书里找到一些东西让我一定得到什么,我只是单纯的喜欢看书罢了,没有那么多功利性。”是的,我很佩服她,也明白了自己对于书的浅显的认知。
当所有人告诉我们一定要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的时候都不能真正地说服我们,只有我们自己真正地找到读书的乐趣时才能彻底地投入到读书的世界。我很喜欢董卿,看了她的《朗读者》后更加钦佩世间怎么会有如此博学多识的人,从外而内地散发出女性的魅力,无论是谈吐还是待人接物都让人深深地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也真的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是热爱读书的,在读书的不经意间我们改变了对人和事的认识,那些好的书目让我们在与书中主人公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慢慢地接纳了一些曾经我们或许排斥但却很有益的哲理。
认识了很多可爱的有读书习惯的朋友,有的或许没有特别出众的外表,但在相处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她特别的美或者帅气,常常会有“这个人怎么这么有趣”的感慨,每次和他们交流都有一种契合感。伏尔泰说:“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我们或许没有好看的皮囊,但我们可以选择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这是无论是谁都无法剥夺的东西,我们可以紧紧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现在的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不是想通过读书给我带来什么名利或者物质上的帮助,而是我从内心觉得读书的必要性和好处。读书不会让我们得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它更多地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世界的一个角度,通过一个小窗口看到更大的世界和风景。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大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它告诉我们宽松、友好、勇敢、真诚、感恩……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真正地践行还是要靠自己。
我想变得更好,我想从书中发现如何生活的更好的答案,我想这就足够了。曾经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读书,可是那时却没有这个顿悟,那我想就从现在开始吧,看自己喜欢的书,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急于从书中得到什么,关键在于静下心来去对待我们遇到的每一本值得我们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