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包法利夫人》,已是下午的时光,四时左右,窗外阳光明媚,知了肆无忌惮地叫着,我内心很恍惚,忧伤仿佛像一条河流淌。所有能想到的最坏的结局都出现了,这个叫爱玛的女人,这个爱慕虚荣的女人,这个可怜的女人,这个自私狠毒的女人,这个曾经那么骄傲的女人。
我花了一个多月读完这本书,断断续续、磕磕绊绊,有过儿子的伴读,有过生病中的苦读,有过深夜安静的阅读,有过公共场合的装逼阅读,也带到过海边,凝望过星空,所有的表现形式都是因为内心的喜欢,我真的很喜欢福楼拜的小说,填补了近几年我阅读的空白,特别是在经典名著方面。我还记得之前读过的最后一本名著还是在北京读书的那个春天,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花了一个春天才读完,那之后一直到现在,我敬名著而远之。而今天,《包法利夫人》又燃起了我的热情。
爱玛是小说的主人公,小时候接受过教育,爱幻想,出身一般,特别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对爱情也无限地憧憬着,但她的社会地位让这一切只能在想象中,后来委屈嫁给了夏尔——一个乡间的医生,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爱玛的很多愿望都埋在心理,包括着强烈的虚荣心。爱玛是漂亮的,生活讲究,穿衣也注重细节,但丈夫夏尔怎么都不能满足自己的想象,于是在去沃比萨尔参加了一场舞会后,她更加向往贵族式的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把家从道斯特搬到永维镇,爱玛希望这样的改变能更好的接近梦想,但这却是爱玛人生毁灭的开始。
在永维镇爱玛遇见实习生莱昂,莱昂年轻有朝气,而且又十分地纯情,爱玛在与莱昂的接触中,把曾有的幻想重叠在一起,但她在莱昂面前保持着高贵,莱昂也陷入了暗恋的情网中,最终离开了永维镇。但直到另一个男人罗多尔夫的出现,爱玛才完全释放自己,罗多尔夫是个庄园主,有身份有地位,而且会花言巧语,懂得取悦女人,更重要的是罗多尔夫满足了爱玛对爱情的所有幻想,爱玛不顾一切地投入到罗多尔夫的怀抱,在与罗多尔夫的幽会中,爱玛尝到了人生的甜蜜和美好,由开始罗多尔夫的主动到后来爱玛的主动,早晨天刚亮爱玛找到借口出门,带着鞋上的露水来到罗多尔夫的庄园幽会,她越来越满足和情人的幸福,同时也越来越讨厌丈夫夏尔,而夏尔一如既往地爱着爱玛。最后爱玛想彻底抛弃家庭,和罗多尔夫私奔,但情人却找个借口消失了。
爱玛从爱情的幻灭中回到了生活中,她痛苦极了,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夏尔为了讨妻子的欢心,带她去巴黎看戏,意外地遇见了莱昂,此时的莱昂在大城市生活了几年,褪去了过去的青涩,又对爱玛发动了爱的攻势,爱玛半推半就,两个人很快就如漆似胶地在一起了,爱玛找了种种借口去巴黎和莱昂约会,借高利贷花费,夏尔仿佛并不知道。
爱玛真是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女人,阅读的时候,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很近,这个人又很远;有时觉得这个女人真是风情万种,有时又会觉得这个女人太可怕了,夏尔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为了爱情,爱玛彻底抛弃了家庭,随时准备着私奔,甚至于女儿也不顾了,对家感兴趣的只是钱财,而夏尔竭尽所有地满足着爱玛。
生活毕竟是平淡的,所有的激情终有消退的那一天,爱玛就活在这样的宿命中,和罗多尔夫无疾而终,和莱昂又是这样,而结果却最坏,她整个的生活都在高利贷的重负中,商人勒内把爱玛逼近了死胡同中,所有的努力尝试后依然绝望,爱玛服毒自杀,彻底告别了这个她早已生无所恋的世界。生活那么火热,生活又那么冰冷。
我是因为电影《新包法利夫人》才想到看原著的,但读小说的过程中我全然忘记了电影,只是名字的相似。我被福楼拜的文笔所折服,他的叙事中有大量的描写,自然风光、服饰家居,把整个的叙事都用生活的画面表现出来,很抒情的笔调,很诗意的场景,又留下了很多的空白,给读者想象。只要接触到文字,内心就会变得丰富起来,可以一气呵成,也可以走走停停,随心所欲的阅读,情感始终连成一线。
作为传统经典名篇,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她来源于生活,而在阅读中,又会让人禁不住把现实生活带进文本中,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物,或是一个人在某一个情境或是瞬间会不会像包法利夫人一样;回到人性的层面,每个人又仿佛都有着包法利夫人的一面,极端的自私,极端的虚荣,或是为了感情飞蛾扑火,不顾一切。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好像看到了很多包法利夫人的身影,甚至于我自己,也会有包法利夫人那样的热情,抑或是冷漠。
看完后我望着窗外,目光凝滞了一般,忧伤把我包围。首先是人物的命运,彻底的毁灭,连带关心他的人,那个老实人夏尔,那个年幼无辜的孩子,作家也无能为力,只能看着包法利夫人死去;我自己更是无助,甚至想起了人生很多个无助的瞬间。
昨晚我又找出几本束之高阁的名著,却怎么也看不下去了,因为没有福楼拜的叙事风格,我仿佛又忧伤起来,一个多月阅读中建立的审美体验如何延续,平淡生活因阅读形成的审美焦点能不能再凸显,茫然无措中,我网上买了全套的《福楼拜文集》,期待还在路上。(写于2017年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