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天《悲伤逆流成河》全国放映,作为原著党本来计划要去看一场,但是想了半天,还是算了。听说一样不是什么好结局,不过口碑不错。
我常常想,文学作品或者是影视作品尽管说是取材于生活,但是为了增加可读性或者可看性,总会有些夸张的艺术加工,我觉得不至于。大概是被“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话腐蚀太久,就以为这大约是真的。
可是,近几年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让我开始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校园是何其干净的一个地方,大家从小在这里接受教育,从祖国的花朵变成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些恶意是从哪里来的?
作为一个八零后,读书生活已经像青春一样一去不复返。但是隐约还是能记起来一些东西。我能想起考试的繁重,老师跟家长的各种督促,升学的压力,或者还有早恋,分手,言情小说……林林总总一大堆,唯独想不起来暴力。我该庆幸么?
我没有经历过电影里或者真实生活里那些小孩儿经历的痛苦,我该庆幸么?那我的幸运又该归功于谁呢?
2
早前刷了一部叫《非自然死亡》的日剧。不得不说日剧在反映社会现实这方面很有一套。不亚于韩国电影。这里没有吹捧的意思,是事实!
第七集就是关于校园暴力。一个长期被同学欺负的男孩儿在朋友、班干部、老师以及校领导各种忽略、无视、逃避的情况下,选择通过自杀来完成对欺凌者的报复。然而还是被法医揭开了事情的真相。
最后几分钟,石原扮演的叫三澄的法医在劝解另外一个准备自杀的被虐者时的几句台词我觉得很深刻,也值得深思:“你死了又能怎样呢 ?将令你难受的人名留在遗书里 ,然后呢 ?他们肯定会转学、改名、开始新的人生,会把掠夺了你人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继续生活!就算你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也绝不会感受到你的痛苦,这样也还是要死吗?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啊!”
施暴者复杂的表情,班长跟校长的眼泪,以及成功被挽救的那个孩子靠墙痛哭的样子,还有躺在地上原本应该有美好未来的另外一个孩子的尸体,都让人感到压抑。
3
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什么导致的这些悲剧?其实原因特别复杂!就跟人得病一样,诱因很多。
有的时候,那些曾经施暴的人长大之后,再提起这个事情,常常会说,“嗨,那时候不懂事儿!”是啊,不懂事,也许也是一个原因。
或许还有社会的进步,网络信息的庞杂,法律的不健全,学校的不作为,家庭因素,影视作品的不分级,以及各种暴力游戏……
孩子还在成长期,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模仿,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走到沟里。我们这些做大人的,也许不能为他们创造一个所谓的锦绣前程,但至少在他们拥抱阳光的时候尽量不去遮蔽;在他们摸黑前行的时候,能够挂起长灯。
黑夜虽然漫长,但白昼终会来临。到时候校园还是干净的,花朵还是花朵,太阳还是太阳,明天还是明天。
期待吧!那一天早晚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