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概念
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破了建筑物的窗户玻璃,没人及时修理,就会有人接着把其他的窗户打破。也就是说,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这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森和犯罪学家凯琳于1982年提出。
一组例子
社会治理: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犯罪猖獗。纽约地铁站更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警察局长布拉顿受「破窗效应」启发,开始专项治理。虽然地铁站重大刑案不断发生,犯罪率飙升,他却全力打击逃票。
结果发现,美7名逃票者中就有1名通缉犯,每20名逃票者中就有1名携带凶器。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治安大幅好转,最后整个纽约都变了样,整洁漂亮,公共秩序优良。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排队上车:在火车、地铁、公交车站等公共场合,如果一开始等待的乘客井然有序,自觉排队上车,后来者也会规规矩矩地排在队伍后面,按次序上车,很少有人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贸然插队。
相反,如果靠近车门的人你拥我挤,争先恐后,后面的乘客就算有人想排队,恐怕也没这耐心了。别人都不排队,就你排,最后上不去车的极有可能是你。
公共环境:出门逛街,如果街道环境整洁,随处可见垃圾桶,你也不好意思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多半会攥在手里送进垃圾桶。
如果街上又脏又乱,周围的人瓜子皮、烟头、包装袋随意扔,也看不到垃圾桶,很可能,你也会变得跟大家一样,悄悄扔在地上。
企业管理:有一家百人左右的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佩戴工牌,否则每次罚款50元。最初有一个员工上班太匆忙忘记戴了,管理者没有重视,没追究这名员工的过错。
几个月后,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不戴工牌,大家普遍觉得违反规定也不会有事,况且法不责众。久而久之,这项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
一点总结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别人都那么做,也不差我这一个。」「反正也不是我先做的。」……很多人都会用这样的理由来辩解。但是,错了就是错了,影响的大小并不能改变错误的本质,别人犯错并不能证明你就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抱怨别人,抱怨环境,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一扇「破窗」。
就像有句话说的,活着活着变成了自己曾经鄙视的人。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当然,如果只用「勿以恶小而为之」来理解「破窗效应」,还是有些肤浅。在实践中如何防微杜渐才是关键。
对于个人而言,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加以控制,积极改正,不要放任惰性和坏习惯,更不要用环境和他人给自己找借口。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里讲到,在一个组织中,一开始人们往往会抱着侥幸心理做事,试探组织的底线,如果管理者没有相应的反馈,那之前建立的一切秩序都将白费。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一旦出现违规,管理者要马上严格按照制度处理,防止蔓延成趋势。而且,对于一些看似很小,但其实触及红线、影响深远的错误行为,要小题大做,杀鸡儆猴树立典型,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毕竟,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让问题发生。
图片作者:strichpunkt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