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胡适先生的书。
说起来有些惭愧,除了历史教科书里一小段“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寥寥几笔外,我对先生的作品知之甚少。
庆幸这个时代太好,可以自封个图书馆长的身份,手机购物车里随性所欲的添加,多了不少自由选择的快感。
言归正传,胡适,民国的美男子。原名嗣穈,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仅是浮光绿影的翻看了《人生的意义》和《容忍与自由》,就已经不敌颜值和智慧的夹击,由路转粉。
正如穿衣打扮散发着个人的品位和气质一样,语言文字则透着一个人的思想和处事态度。
胡适先生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实用的生活哲学、自由主义的精神和足够真实的生活。
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详细说明。
1.实用主义的生活才叫幸福
巴尔扎克曾在《高利贷者》里说:能够把我们的才能使用到现实上面,这就是幸福。
我想用它来描述胡适先生再适合不过了,他就是那种时刻准备好一筐筐实操来晒幸福的人。
他曾说过: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对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么对待女人;第三他们怎么利用闲暇的时间。”
我给大家换个说法,“看一个国家的文明,主要看教育体系、社会平等程度和公民的幸福指数。”
瞬间高端大气上档次,既能扶墙上新闻联播,又可以沙发头版头条,之后呢,然并卵......
在《拜金主义》里,先生是这么说拜金主义的三个信条的:
“第一要自己能挣饭吃;第二不可抢别人的饭吃;第三要想出法子来,开初生路来,叫别人有挣饭吃的机会。”
这里说明一下,我们如今的拜金非当时的彼拜金。
我用自己有限的四字成语来翻译下,就是:
要自食其力,不要谋财害命,创造社会价值。
我想无论观点,每一句话都是拿来即可上手的生活实操手册。避开了假大空的抽象概念,单刀直入,直接告诉你该如何做。
与其冥思苦想的琢磨各种概念,不如落实到实际当中来做检验。
这几年特流行一个词叫“有趣”,想做有趣的人,想过有趣的生活。而有趣无非就是有意思的一个代名词。
先生也许不懂何为文艺范,但他却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叫有意思。
在《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做的》里,他把新生活定义为有意思的生活,而生活的意思就是生活中的为什么。
原文是这么说的:
“人同畜牲的分别,就在这个'为什么'上。我们做了人,应该不要学那些畜牲的生活。畜牲的生活只是糊涂,只是胡混,只是不晓得自己为什么如此做。一个人做的事应该件件回得出一个“为什么”。
你打今天起,每做一件事,便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不把辫子剪了?为什么不把大姑娘的小脚放了?为什么大嫂子脸上搽那么多的脂粉?为什么出棺材要用那么多叫化子?为什么娶媳妇也要用那么多叫化子?为什么骂人要骂他的爹妈?为什么这个?为什么那个?你试办一两天,你就会觉得这三个字的趣味真是无穷。”
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意义,这些对生命展开的终极追问是每个身处不同阶段的人都在思考且想要回答的。
胡适先生给出的是他的回答。
他的回答是坚定的,满含着清清楚楚的生活原则,诚实的生活态度和朴素的生活哲学。
2.容忍的半径决定着自由的面积
我们都知道没有绝对的自由。
那什么才是相对自由?
而相对的临界点又在哪里?
看看先生的回答。
他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只听一句,你可能没什么感觉,就像一句“没有自律就没有自由”红遍大江南北后,分贝再大也刺激不了你肾上腺素的分泌。
甚至于你还可能会产生“自由不就是要为了要冲破束缚,这不和容忍互相矛盾了吗?”,又或者发出“这岂不是就是中庸之道翻版?”的怀疑和困惑。
胡适先生是这么解释的: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的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臣敬重—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这是多么推己及人的一种包容精神啊,但又会不会有讨好国家的假装自由嫌疑呢?
(原谅我的小肚鸡肠,各种怀怀疑,可能是各种假装努力、假装生活成为了潮流,我自知已经入戏太深......)
后来终于被我找到了他对个人自由与国家关系的描述。
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到此,我确实相信了。
胡适先生绝对是一个货真价实自由主义的倡导者。
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使用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没有哪一个所作所为不是在为自由呐喊,为自由的上位争权。
但他更加明白,任何的自由都有边界的加持。而这个加持器不仅是法律规范的外束,更应是悬挂于胸的容忍内壁。
缺少容忍的一个人自由,是祸害;没有容忍的一群人自由,是毒瘤。
3.思想的解放才有妇女真正的平等
民国时代的女人,虽有才貌双修的林徽因,但更多是在名节贞操败下阵来的阮玲玉。
那胡适先生对女性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在一封如何对待“被强暴女学生”的学生来信中,他是这样回答的:
“女子为强暴所污,不必自杀。
我们男子夜行,遇着強盗,他用手枪指着你,叫你把银钱戒指拿下来送给他。你手无寸铁,只好依着他的吩咐。这算不得怯懦。女子被污,平心思来,与此无异。
这个失身的女子的贞操并没有损失。
平心而论,他损失了什么?不过是生理上,肢体上一点变态罢了。正如我们无意中砍伤了一只手指,或是被毒蛇咬了一口,或是被汽车碰伤了一根骨头。社会上的人应 该怜惜他,不应该轻视他。
娶一个被污了的女子,与娶一个“处女”,究竟有什么分别?若有人收打破这种“处女迷信”,我们应该敬重他。”
在说贞操问题时,他认为:贞操是男女相待的一种态度;乃是双方交互的道德,不是偏于女子一方面的。
我想,先生这么强调女性地位有着时代背景。
我并不是一个女权主义的簇拥者,甚至不觉得现在很多过分为女性平等地位呐喊的做法是绝对正确。
因为这不仅不是解决核心问题的好方式,反而有可能是在不断加固女性头顶的那个“不平等”的隐形紧箍咒。
但借胡适先生的话,是想展示一种看待问题的客观角度,辩证思考的方法。
因为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男人在埋怨女人现实的同时依然拼着命变多金,女人在宣扬独立的同时也努着力去削锥子脸。
我无从判断这些举动中有多少发自内心的初心。
但我能确定的是,除去裹在小脚上的白布简单,但解开缠在思想上的长纱却不易。
平等可以是口号,也可以是行为。
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拥有平等对话的发言权。
4.足够真实才摸得到生活的脉搏
比起同期的几个文化名人,胡适的文字少了鲁迅的尖刻和犀利,也没有徐志摩的炙热多情,有的只是一个寻常人的真实。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做学问的人很容易犯“清高”的文化病。
而视野如果总搁在一望无际的远方,也就无暇了解眼皮底下日复一日的平常。
自由民主是远方,结婚生子则是平常。
先说下胡适先生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夫人江冬秀是一个裹脚没有太多文化的普通妇女。
尽管有千般无奈万般理由,也可以像鲁迅一样抛弃世俗而勇敢拥抱爱情。但胡适先生却还是选择了将就一生。
有的人说是优柔懦弱,有的人说是保家卫国。
无论哪种,但这却是最真实的生活。
毕竟太轰烈和太悲惨的人生都是小众奢侈,无奈和圆融才是大众消费。
之后,胡适先生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他写了一篇《我的儿子》。里面有几句是这么说的:
“我实在不要儿子,
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
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
花落天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这是我所期望于你: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言辞中,一方面透着对传统习俗的无奈,但另一方面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接纳,和为人父母心的责任担当。
也许你会问“胡适难道就这么想得开,不怕儿子真的长成一个不善终的不孝子么?”
我可以给你个很脆亮的答案:不怕。
顺带三个难以驳斥的理由:
一是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至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至于对父母毫无感情;
二是不因父母身份有恩于儿子,也就谈不上尽孝报答。没有多余的期盼,何谈丢失的害怕;
三是若真不孝,那就是儿子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自由选择。
这就是老先生对生活的底气,是置身世俗温吞之中也无法消磨的热血。
先生的思想无穷尽,只耐我才疏学浅一时难读透。边走边学,边生活边体会。
这是先生交给我的实用主义。
看着那么多人努力生活,却被认为在假装。
究竟什么才是好的生活?
配着实用主义的锋刀,带着容忍的自由精神,在寻思想解放的路上,时刻感受着生活真实的脉搏。
除此,我想不出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