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春很多人做了不同的解释,如郭敬明的“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又如七堇年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但不管怎么说青春总是承载着那个年代少年少女的悲与喜,忧与愁。
对于自己而言,少年时期是一生之中最纯洁最无忧也是最珍贵的一段时光。遇到的人珍惜的情也是最最宝贵的。但总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韵味,少年的心敏感忧愁,看待事物也是缺乏表面认知,对人对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世界对人格对于社会处在迷茫状态,这就有点像你处在一片迷雾森林中,周围都是茂密的草木,你走着走着想寻找着与你志同道合的人,缺硬生生找也找不到,不知怎的每个人的所走道路都不尽相同,所接触的事物也不尽相同。每个人在青春期都是孤独且迷茫的。
但总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那么年轻都那么希望实现梦想。
看了九十年代的《青春万岁》,(又名正是高三时)这部出自中学生之手由他们来诉说那个年代少年们的情感赞歌是最合适不过的。九十年代是非常大规模改革的年代,那时的年轻人激情又祈求独特,当电视上播放着琼瑶式电视剧,缠绵又凄婉的爱情故事,令无数少女为之向往。当第一届亚运会盛大举办,鼓舞国人为国争光为国家运动员的英姿飒爽而激情流泪。当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问世来,少年们为这些玄幻行侠仗义的武林高手妙妙称赞,甚至有人迷恋竟去学了武林功夫。
正如作者而言“垮掉的一代,崛起的一代,可怜的一代,幸福的一代”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也同样是我们这个年代少年少女必经的成长之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国家的教育制度也重新回归正途,高考回归有多人挤破脑袋奋飞读书,又有多少农民子弟为未来争取了出人头地的道路。这放在现在,高考同样重中之重,“百万雄狮过大江,只为挤过独木桥”。
本书涉及的人物原型均是作者的同班同学,有大记者李达明.有冷傲又富含才起气的李丹妮,“弯弯的柳叶吊梢眉,盈盈的丹凤三角眼,薄薄的樱桃唇微翘而玲珑,鹅蛋形的脸蛋桃瓣般粉嫩,一只细鼻子更添了清秀。美得想像画,雅得像诗”这个冷艳少女不知迷倒了多少少年的心,一直认为李丹妮这名字取得妙取得新,富有西洋化又富有雅致。作者对于这位美女可谓引经据典,把红楼梦描写美女的雅词赞誉在她身上”。“两弯柳叶吊梢眉,一双丹凤三角眼”“脸若银盆,眼同水杏”。有痴迷李丹妮的郭自强,这位爱惨的可怜人,最后也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李丹妮做了校友,不过有没有得到菇凉芳心就不得了之了。有不想当班长最后也得到同学理解的洪学范,有为爱情而甘愿去学诗的陈敏丽,有九岁丧母家中有一位粗暴老实的农民父亲的范勤才,还有一位让人倾心折服才华的许凌云,这位狂傲又独特见解的少年。(认为他是作者的缩影)…
就这样这行人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凄凄惨惨戚戚的进入高三岁月,尽管老师校长们拼尽全力为为提高升学率而大费周章,建设“专权独裁的校内制度”也挡不住这群少年肆意横行的青春,想着法子的控诉独裁主义。这其中不乏起带头作用的许凌云,处处于校方作对,哪里透气就往哪钻。他为失去班长之位而难过哭泣,为看亚运会装病逃课,不屈不挠,狂傲至极对老师烙下一句话“按你的标准来衡量,我是错了”。之后的“整分运动”他更是大力反对,对老师提出大肆的反击“我们拥有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怀,所以尽管我们不想违反课堂纪律,我们依然无法自制,我们心底的情、心底的爱是那么深那么真那么纯!”高傲自大,绝不像“恶势力”低头。之后他起头开办铜豆文学社虽然最后也被校长所打击镇压下去,却有英雄虽大势已去但却悲壮豪迈之感。
“人说/那地方神秘/可我偏偏喜欢探险 人说/那地方圣洁/我怎么会玷污它/抛一切脑后:赤裸地前进/殿门紧闭/我将用毕生去推开《文学》”
这位敢爱敢恨,肝胆相照,自大狂傲的少年怎能不叫人喜欢呢。这在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大多数人只愿做个表面上父母老师喜欢的好孩子,暗地里却大肆咒骂这种可悲的制度,为了某某而活,抛弃理想最后壮志牺牲。当然我并不鼓励像他一样在高考大战中还大费周章得搞文学社搞各种无奈反抗。我只鼓励这种精神,为了热爱而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饶,不卑不亢,敢于对不喜欢的事物说不。
故事中也描述了青春时期对爱情的懵懵懂懂,如李丹妮寄给许凌云的生日贺卡“丹心可鉴,妮子多情,赠之予君.许勿相忘”看到这不禁对这位孤傲少女有一丝丝怜惜,在虚假中度过,在爱恨之中不能理智面对,当然也对许凌云这位哥产生一种羡慕之情,连孤傲美人都舍得交付芳心,实在不容小觑。甚哉甚哉,好一江南才子夺美人之腹!
在青春岁月中有一段纯洁又善意的感情,一群奔赴战场目标相同的才子佳人。一个个稚嫩敏感忧愁的小人们,为他们谱下这曲悠扬又难忘的青春礼赞!这应该是作者花费三年创作的初衷所在。
“高三是写不尽的,高三是多思的年华,高三是情欲朦胧的年龄;高三学生拥有青春的骄傲,高三学生背负着高考的重担;高三学生已不是孩子,高三学生还不是大人…关于高三,我有太多的话要说,因为我也曾是一名高三学生。”
我们也曾经年轻过,拥有骄傲肆虐的青春年华。青春在悄然无息中离去。
最后介绍下作者许旭文,广东潮阳人(也是我家乡)文中也提到很多潮汕文化也让我了解很多,自觉惭愧,对自己的家乡并不了解透彻,正如老师所说你们连潮汕话都讲不清楚还敢称自己是潮汕人。这部小说被誉为中国的第一本校园小说,并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