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年男人,如果说自己喜欢读那种情感类的专栏文字,大抵会让人想象成极没品的吧?而如果他还说自己为了追读那样的文字,曾经一期不落地买下载有那些文字的报纸,那就简直有点无可救药的意思。
不好意思。那个中年男人,是我自己。文字,当然是连岳的,他在《上海一周》的专栏。所以,这次得知连岳的新书《我爱问连岳》出版的资讯,我几乎没作片刻犹豫,就下了订单。尽管这本书其实只是他在《上海一周》专栏(2003年—2005年)文字的合辑。
初读连岳,是在《南方周末》。彼时,他在《南方周末》上开“我是鸡汤”的情感类专栏,间或还写一些时政评论的文字。匡论时政时,忧国忧民,一针见血;谈论情感话题时,尖酸刻薄,又让人欲罢不能。当时就想,能够将时政评论和情感专栏得而兼之,一手举着大棒,一手捧着玫瑰,愤青与小资通吃,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儿呢?后来追看他的博客,得知他近期因不遣余力地质疑厦门PX项目而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这好象有点公共知识分子的作派!不过,今天我要说的是他的新书《我爱问连岳》。书到手时,正好碰上出行。于是,这本厚得像砖头样的书就陪着我度过了火车上的寂寞时光。
时下的情感专栏不少,但能像连岳这样写得睿智、幽默而又犀利的并不多见。也许是受他熟读《圣经》的影响,几乎每封回信里都能弄出一些警句,说到爱情,他说“爱情是毒品的一种,我们只能享用一点点”;说到生活,他说“学会认输,是理性生活的开始。”……在连岳的回信里,类似的句子似乎俯首皆是。连岳显然是个文字高手。昔时,萧伯纳曾抱怨自己这辈子浪费时间写二十五万封回读者的信,他说不然他起码可以多写二十部戏。据说连岳与《上海一周》签了五年的合约,五年下来,少不得也要写几百封回信吧?有人说连岳的文字颇具王小波的神韵。可是,如果他不能留下类似“时代三部曲”的文字来,这样的才华虚掷终归是让人觉着可惜的。
读那些红尘男女的来信,常常有一种门缝里窥视他人隐私的快感。但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焦虑却一个都不能少。爱情、婚姻、家庭,劈腿、性/交/易、同/性/恋,他(她)们因为无法欺骗自己,因为无法抑制灵魂的焦燥不安,才决定把内心的秘密都书写在纸上,也许曾经它们都被上过锁,如今却由一支钥匙一样的笔让隐秘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他(她)们也许知道,他(她)们也许不知道,这些文字和事端是如何诱惑着他(她)?但,连岳是真诚的,也是温暖的,当然,有时也夹杂点冷酷与嘲讽,但那是为了“一针见血地把人的暗伤挤兑出来”。
这样的文字读得多了,有时难免会想,感情上的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一个习惯为别人情感生活掌舵的中年男人,他自己的生活又是如何的光景呢?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向读者披露自己的幸福生活。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因为他害羞,再者他是个观点提供者。个人的资讯出现在文章中会显得相当地不专业。但,还是有一次例外。可就是这一次例外——他为读者讲述自己的妻子被诊断为癌症(最后被确定为误诊)时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窥见了一个对爱情、婚姻有着明确、坚定、干脆甚至带点阳光立场的中年男人形象。这也让我们彻底明白了,为什么连岳的屑屑絮语里总会有一丝温暖的、感恩的底子在。
关于本书,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编辑很聪明的在书中强行添加了一些干扰性较强的插图,一些市井图,貌似与文字毫无关系,但细一思量,那些红尘男女看似光滑完美秩序之下的小小失控,不正像凸显在眼前的那些路旁的办证广告,拆掉一半的房屋,巷口大大的“内有恶犬”字样吗?让人惊慌、但不失措,有点小小地可爱。关键是,在你阅读疲劳时,可以稍事休息一下,再重新进入连岳和这些陌生男女之间的小世界,以免错过连岳在各处暗藏的“小咸鸡”。
一个男人为另一个男人的文字喋喋不休,而且还是情感专栏类文字,免不了会被人讥为没有深度。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就是喜欢。我享受这份阅读的快乐,思维的快乐,享受这文字中透出的对爱的信心和温暖。连岳说,“人生是孤单的,因此要找个有趣的人共度。”就算一时找不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少,还有这本有趣的书,让我们这些寂寞的都市夜归人闲时伸伸懒腰的由来一叹。谢谢连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