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是因为,前段时间从【巨人的陨落】到【世界的凌冬】,一路从一战追到二战。因此将三月的阅读主题定为“战争题材”。网上介绍毛姆的【刀锋】讲述的是一个一战退伍飞行员的故事,没有细看,因为毛姆哥是我最爱的小说家,当然首选读他的了。
不过这不是一本描写战争的书。而依然讲述的是一群人对人生的选择和生命意义的理解。从【人性的枷锁】到【月亮与六便士】,再到这一本,毛姆要讲的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化的人物。他的故事里,总有深刻的人性和让人深思的很多东西。读这样的书,和读阿加莎或者东野圭吾的侦探悬疑很不一样。后者让你在读的时候不愿意放下,只想快点继续知道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结局,而前者,你总感觉读不快,很多章节有点涩,很多章节在大段阐述对上帝啊禅啊的理解,还有各种画家的画派画风什么的,涵盖的方方面面,有时感觉难以消化。可是一旦读完,就会发现心里满满的,好几天,只要有闲暇,就会恍恍惚惚地去思考书里面的很多东西。
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类似牛的反刍。
昨夜,熬了夜,终于把它读完,毛姆的书中,金句遍地,所以又伏在灯下,一笔一画,像是回顾,又是梳理。书里的很多东西,又一一在脑海里清晰起来。
拉里,一战结束后从空军退役回家。因为目睹战友的死亡,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愿意按部就班参加工作,他先是读书,从芝加哥读到巴黎,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于是他开始出走,去德国矿山挖煤,救助法国的画室情人,终于远赴印度追寻神秘的东方宗教。追寻让他明白了人生与生命的真谛,也让他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关于人生,其实我们谁也很难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感悟。拉里,最后连每月保证基本生活的财产也不要了,做个隐居于尘世的出租车司机,自给自足后,想去哪里就哪里,他曾经苦苦追求四处寻求的生命真谛,原来还是在尘世里。从起初的逃离隐居避世到最后坦然融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不得不说,毛姆在拉里身上寄予了一种生活的哲学。而活在现实金钱地位的伊丽莎白和阿略特,他们有他们的处世哲学,这代表着一种主流的生活态度,一如当下。有时你对着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虚伪 与冷漠,会觉得可笑可鄙,比如伊丽莎白因为拉里不同意回去工作断然和他分了手,你会觉得她好现实,比如对阿略特那样痴迷于参加上流社会的宴会,那样毫不掩饰地想在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贵族身份,连死后也要穿上那么一套搞笑的衣服,你会觉得他虚荣到让人发笑。然后,一低头,却不得不承认,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他们三者的结合体。。
我不认为毛姆在这本书里教人“解脱之道”,也没办法通过拉里指明如何获得幸福。这世上,没有哪一本书,可以是我们处世的圣经,关于人生和生命,也没有整齐划一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热爱,每个人也也都有别人眼里的不可思议。比如身边热衷于跑步的同事,我们总说他如此自虐;比如我之沉迷于读书,亦有很多人诧异我会喜欢这样一种在他们看来非常枯燥的休闲方式。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是拉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拉里一样安于做自己。
我通过《刀锋》一遍再一遍体会到的,在那些一段又一段的明言警句之后的,是一种“观看”,人生的飘渺与苦涩,因看见从而理解,因理解故而慈悲。在透彻和绝望之后,在生活苟且而零碎的细节里,也许,也许,我们千疮百孔的人生也终将能被精神可能性的光辉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