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听声音,就觉得对方不可靠?为什么有些人的声音让人昏昏欲睡?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总是含混不清?声音是我们真实情绪的流露,从调整声音开始,塑造可信赖的形象。
别让声音夺走信任
声音会影响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在商务谈判中应该如何发声,才能获取信任?
塑造声音,使声音更有魅力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对方说话声音很高很细时,你会觉得对方有些孩子气;当对方说话有气无力,同时语义不甚明了时,你会觉得对方内向而胆小;当对方说话语调平稳,声音厚重时,你会觉得对方稳重而值得信赖。声音有时候的确是人性格的体现,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爱默森曾说:“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上帝,那么他的声音应该像溪流的汩汩声或风吹庄稼的沙沙声那般甜美。”
其次,声音是我们真实情绪的流露。一个对情绪极其克制的人,当他激动或者愤怒时难免会拔高音调;一个向来热情开朗的人,在遇到巨大打击的时候,说话的声音一定也会变得低沉。
我们对初次见面的人进行性格判断时,会很自然地把声音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而在商务场合,无论是谈判还是面对投资人进行路演,我们的声音会影响对方对我们的判断,从而影响对方的选择。
也许,很多人会把声音等同于音色,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实际上,音色只是声音的一个要素,而节奏、音调(抑扬顿挫)共同决定了声音的特性,以及声音带给对方的感受。
声音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该理论在古希腊时期就得到了佐证。古希腊时期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著名雄辩家,一生活跃在雅典政治舞台。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嗓音细弱。这样的先天条件似乎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名演说家,因为做一名出色的演说家必须有清晰而洪亮的嗓音。但为了成为卓越的政治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做了超越常人的努力,进行了异常刻苦的学习和训练。
他最初的政治演说是很不成功的,由于发音不清,民众无法相信他。为此,他做了三件事来纠正自己的毛病。
1.含着鹅卵石说话
德摩斯梯尼为了纠正因为口吃导致的吐字不清,时常含着一块鹅卵石练说话,要求自己一定要能够清晰地发音。练了一段时间后,当他把鹅卵石拿开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清晰流利地说话了。
2.站在海边对自己演讲
虽然治好了口吃,但是自卑的德摩斯梯尼演讲时声音总是很小,让人感觉很没有说服力。为了改掉这个缺点,他每天都来到海边,在海浪声中演讲。巨大的海浪声使他不得不声嘶力竭地说话,久而久之,他的演讲在别人听来也就变得自信而有说服力了。
3.站在铜镜前练说话
德摩斯梯尼早早地就意识到了非语言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都很注重自己演讲时的神态和动作。他时不时地就会站在铜镜前,对着镜子演讲,以便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非语言表达。
曾经有人问德摩斯梯尼演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答案是“传达”。这个人又问他那第二重要的是什么?他的答案还是“传达”。说话的清晰度和准确性是演讲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如果一个演讲者穿着得体,气势强劲,看上去自信无比,但一说话根本无法让人听清楚,难道不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吗?可以说,德摩斯梯尼的答案和梅拉宾的3V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我们到底想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我们发出来的声音并非一成不变的,舌头位置的不同,口腔肌肉厚薄的不同,都会让声音听起来不一样。如果不能用好舌头和口腔肌肉,发音便含混不清,也许会给人造成不稳重、不值得信任的印象。如果你的发音不是很清晰,可以含一支笔在嘴里,然后努力说清楚每一个字,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你提高发音的清晰度。这也表明,我们的声音是可以被控制的。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声音来塑造我们给他人的印象。如果想要通过自己的声音给对方留下比较理想的印象,那么有必要做一些发声练习。
声音分成几个要素:音质——温暖还是冷淡?速度——快还是慢?音调——是否抑扬顿挫有高有低?
含笔发音练习法
朗诵的时候,我们通过对声音的控制来表现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所以声音不仅是他人对我们印象的判断依据,也是我们传达内容的实用工具。
音质方面:
多做深呼吸,吸入足够的空气到肺部,发声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气息,也一定要放松。这样就会让你听起来认真而温暖,反之则会给人冷漠的感觉。将能量注入声音,也是传达你的声音强弱质感的方式。
速度方面:
说话太慢,会给人拖沓懒散的印象,当然也有可能是冷静沉着的印象;说话太快,会给人干脆、果断或者沉不住气的印象。
音调方面:
抑扬顿挫——用唱歌的方式说话,把握声音的抑扬顿挫,使其更具感染力。
会唱歌的人发声一般很好,他们即便是说话,也会用唱歌的发声方式,抑扬顿挫,有起有伏。我们可以多唱一些音调起伏变化大的歌,练习抑扬顿挫的技能。
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曾找我为他辅导,当时的卡梅伦是反对党的党魁,他面临的问题是,在每周的议会辩论中总是输给当时的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在观看了两人辩论的录像后,我发现戈登·布朗的声音沉着有力,展示出一副“大权在握”的强势形象,而反观卡梅伦,随着辩论越来越激烈,他的嗓音也越来越高,到最后就像小孩子的声音一样尖利。我认为,对卡梅伦的辅导,就是让他的声音沉下来,通过对声音的把控,把辩论从“重量级VS轻量级”变成两个重量级对手之间的较量。结果大家都知道,卡梅伦把戈登·布朗踢出了局。
控制声音,在变化中保持吸引力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台上长篇大论地演讲时,台下的观众早已倦态横生,不是玩手机就是打瞌睡,总之失去了对你的兴趣。对于这个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会有更详细的解读。在这里我要给读者介绍一种重获观众注意力的方法——声音控制。
为了不让听众感到疲倦和厌烦,我们要通过控制声音来产生变化。如果你用同样的声音、速度、音调,观众肯定不会保持兴趣。如果你在合适的时候稍微提高音调,或者加快速度,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拉回来。人类的进化历史印证了这个原理。原始时期,当敌人的部落来袭或者遭遇野兽袭击时,如果不迅速反应就会死掉。所以人对变化的事物一定有所反应,这是基因决定的。
控制声音的各个要素,并富于变化,就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可以在演讲过程中恰当地变换语调,控制气息的轻重;可以在合适的时候突然放慢或者加快语速,以此吸引观众;适当地加入停顿,长时间的沉默能将走神的观众重新拉回现场。
声音的塑造还离不开对呼吸的控制,下一节我会着重讲解呼吸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声音的。
本节精要:
声音是情绪的流露
我们对初次见面的人进行性格判断时,会很自然地把声音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声音不等于音色,音色只是声音的一个要素。节奏、音调(抑扬顿挫)共同决定了声音的特性,以及声音带给对方的感受。
用声音的变化吸引观众
突然放慢或者加快语速。
恰当地变换语调,控制气息变换轻重。
适当地加入停顿,维持较长时间。
演讲时有气无力?
演讲时中气不足,声音听起来不是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
气息是声音的脉搏
人们常这么抱怨:“哎!工作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纯粹的夸张修辞,但实际上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切还要从呼吸谈起。婴儿睡觉的时候,呼吸非常缓慢,肚子会慢慢地上下起伏,因为他们的呼吸很深,把气吸到了肚子里。婴儿呼吸的状态是人类最天然的状态,也是最好的状态。但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逐渐远离了这种最佳的呼吸方式,导致我们的呼吸变得越来越浅,甚至直接丧失了深呼吸的意识,可能只有运动的时候才会做深呼吸。所以我们才会下意识地把压力和喘气联系起来,发明了“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这句话。
“深呼吸”的好处不可被忽视。在伦敦警察署的新人培训中有这样一个课题:在很拥挤的地铁中,如果有一个恐怖分子出现,你会马上做什么?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大声叫”“让乘客扑倒在地”“直接击毙”,但这些答案都不是最正确的,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先深呼吸。深呼吸可以把更多的氧气送进大脑,让我们保持头脑清醒;深呼吸也能让我们的情绪沉稳,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进行判断。所以我常常会告诉客户:如果呼吸都不能做好的话,就不要做其他练习。
再回到声音的问题。呼吸对声音有很大的影响,因为通过呼吸产生了气息,气息的强弱决定了我们声音的能量,可以说气息是声音的脉搏。上一节我们谈到了决定声音的三要素:音色、速度、音调。在我们控制这些要素的时候,其实都离不开对气息(呼吸)的控制。
气息的强弱赋予了声音力量。如果我们用足够多的气息发声,并尝试一种“喷发”的感觉,即使声音不是很大,也会给人以充满了能量的感觉;如果控制自己的气息,持续而少量地呼出气息,声音听起来就会很温柔;如果气息突然断掉,便会给人留下慌张的印象;如果你说重要的话之前停顿一下,呼吸后再说会显得较有冲击力;而且在换气以后,加重第一个字的力度,会显得很有能量。也就是说,不用特别大的声音,也可以让声音听起来很有力量,因为你可以用气息来调整。深呼吸,吸入足够气息,然后用抑扬顿挫的方式说话。
呼吸有方
下面,我们来进行呼吸的训练。
人的声音是靠呼吸而产生的,人如果不通过呼吸来发声,那只是舌头和牙齿的碰撞声,所以呼吸决定了声音的质量。
掌握呼吸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沉下来,慢慢呼吸;第二,深呼吸。
下面我们来了解自己的呼吸,并学习更好的呼吸方式。
第一步:吸入更多的空气
首先,反省一下平时自己的呼吸是否太急促?是不是空气没有充分进入肺部。重复几次深呼吸,你就会发现肺部进入了很多空气,当肺部有足够的空气时,腹部会收缩,然后我们的横膈膜就开始动。所以,如果需要传达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请先深呼吸,再开始说。
第二步:像和尚念经般呼吸
最好的练习方式是模仿和尚念经。想象一下和尚是怎么念经的,我们需要先吸气,然后长时间地呼气,可以试着同时发出和尚念经时发出的声音。如果平时缺乏练习,那可能呼气的时间持续不了多久。在我们尽可能多地吸入空气后,用横膈膜吐气,吐气的时候尽可能大声,并且尽可能坚持久一些。歌唱演员平时也会练习呼吸,他们对呼吸的控制意识很强。在吸气时,胸腔要自然打开,横膈膜下降,胸廓扩张,腰部、两肋、腹部的上半部分也连带向外和向下扩展。这种吸气的感觉,打破了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呼吸状态。
初学者吸气时很容易把胸部向上提,以为这样就是把气吸进来了,其实这是不对的。打个比方,我们吹气球时,是气球上部还是气球底部先鼓起?很显然,是气球底部先被吹起。我们吸气的状态就应该像气球鼓起的过程,让气进入腹部,然后再慢慢吐气。呼气时,要维持胸廓的扩张状态,也就是说在呼气时,也尽量保持吸气的状态。
切记,语言用嘴说,但声音是来自身体深处。不管强弱粗细,我们的声音都不是从喉咙出来的,而要靠我们的腹部和胸腔。
第三步:呼气时加入高低强弱
如果你吐气的时间足够长,可以在声音中加入高低强弱,这样就可以控制吐气的量,会让声音体现力量的变化,听起来强弱分明,抑扬顿挫。另外,呼吸的时候脸部一定不能动,要像和尚念经的样子,表面看上去纹丝不动的状态,但这其实是身心状态的高度融合。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卡梅伦的例子,我想很多读者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常常毫不自知地就发出了比较尖厉的声音。这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嗓子发紧,声音也会变高变尖,给人压迫感。如果你一紧张就觉得嗓子发紧,那么可以把嗓子压低一点儿说话。扩展开横膈膜,让尽可能多的空气进入肺部,这样会让我们更有力气。每天练习几分钟,你的声音就会有很大的改善。练习呼吸也可以缓解声带的压力,增强声音的质感,给人更好的感觉。
就像打鼓一样,小鼓的声音清脆,大鼓的声音厚重。你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鼓,通过调整气息,让鼓的声音强弱不断变换,发出质感不同的声音。另外切记,要用身体发声,不要用嗓子发声。做到这两点,你的声音会大有不同。
呼吸练习法:第一步:用鼻子多吸气;第二步:让肺部吸入更多空气;第三步:打开横膈膜;第四步:长时间吐气;第五步:高低强弱地练习
本节精要:
声音是情绪的流露
呼吸影响你的声音,因为通过呼吸产生了气息,气息的强弱决定了声音的能量,气息是声音的脉搏。
练习呼吸的要素:沉下心来,慢慢呼吸;深呼吸;像和尚念经一样呼气,尽量坚持久一些。
试着在呼气的时候加入气息,变换气息强弱,控制声音的强弱。
用身体而不是用嗓子发声。
老板也要“闹情绪”!
别以为四平八稳的语调是权威的体现,老板也应该“闹情绪”!
很多中国企业家总是戴着面具示人,这个问题我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谈过。其实,这张无形的面具是由很多材料做成的,除了麻木的表情、波澜不惊的情绪、克制自律的交流方式,没有起伏变化的声音也是这张面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想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如果老师一直用一个语调说话,而且速度、强弱没有丝毫起伏变化,课后同学们一定会抱怨,因为这样的说话方式实在是太“催眠”。然而,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家都像这位“催眠”的老师一样,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说话方式是对情绪的隐藏,是冷静沉着的方式,甚至还是权威感的体现。
实际上,“隐藏情绪”“沉着冷静”“权威感”本身并没有问题,可以适当展现。但这样的形象不一定要靠平铺直叙的声音体现,因为两者并无必然的联系。没有丝毫起伏变化的声音实际上是缺乏演讲技巧的表现。当我们在国外做演讲或者与国外友人交流的时候,抑扬顿挫能给声音赋予相对应的情绪,让自己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画家在画立体画时一般会先用比较淡的颜色去勾勒,然后用深颜色去填充,这样显得更有立体感。如果只是勾勒,也很美,但给人感觉比较弱;但如果只有厚重的笔墨,给人的感觉很粗犷。声音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单一地呈现,需要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轻有重,这样才会显得有立体感。
声音的抑扬顿挫还可以帮助我们强化内容,传递出相应的情绪。如果我们想引起观众对内容的期待,可以试着把音调提高;如果声音开始变得低沉,会让人觉得你要结束演讲了;当我们说到振奋人心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加强重音、提高音调来表达情绪。比如,“今年,我们公司的利润率实现了5年内最高!”“5年”应该重读,“最高”应该稍微提高音调。将核心信息进行重音处理,说其他字句时语调相对平淡,这样更能强调核心信息,也能强化情绪。
如果能娴熟地运用好声音的高低强弱,你的声音就会像一幅完整的画,深浅有别,立体感明显。如果声音没有抑扬顿挫,就像是用浓淡不分的笔墨画画,看起来模糊一团,缺乏特色,让人觉得无聊。
那么,应该怎么练习声音的抑扬顿挫呢?唱卡拉OK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尤其可以多唱一些音调起伏变化较多的歌曲。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学习白雪公主的故事里七个小矮人干活儿时唱《嗨唷歌》的方式:从高音到低音,再从低音到高音。在你朗读文章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用高低音调交替发声的方式朗读每一个单词。这样的做法虽不自然,但可以很有效地训练你对音调的控制,所以不要觉得不好意思。
佐藤真海是日本著名的假肢女运动员,保持有全国跳远纪录,她作为亚运会日本代表团成员参加了2010年广州残疾人亚运会。
东京申奥时,她当众介绍自己:“我的名字叫佐藤真海,我曾经被运动拯救过。”一开始,她用很平淡的语调说这句话,但为了突显个性,并且让观众能体会到她对运动的热爱,我们决定让她用更激烈的方式表达情绪。我建议她用唱《嗨唷歌》的方式,用不同的高低音去说每一个字,用音调带动情绪,也让整体效果更有感情色彩。
虽说抑扬顿挫能很好地传达情绪,但在演讲过程中也不能有太多的起伏,因为那样会显得做作,并且也会让人听得很费劲。最重要的还是结合内容,结合自己想传达的情绪,以及希望给人留下的印象,恰到好处地体现抑扬顿挫。
本节精要:
抑扬顿挫的技巧
毫无起伏变化的声音会让人厌倦,并且会阻碍你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
低沉而无音调起伏的声音并不是权威和严肃的体现,而是演讲技巧缺乏的体现。
用高低音交错的方式练习抑扬顿挫,试着用七个小矮人唱《嗨唷歌》的方式。
滔滔不绝惹人爱?
如果有人夸你“太能说了,讲一个小时都不带停的”,那么是时候该自我审视一下了。
沉默是“演讲之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的《晚间新闻》节目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主持人,叫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问他:“你主持的节目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沃尔特回答:“因为我一分钟说125个字。”沃尔特非常清楚怎样把握语速才会让听众有安全感,不同的语速会给观众带去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准确把握速度是吸引观众的第一步。
这位主持人通过长期经验总结发现,一分钟说125个字是最理想的。但我们说中文和英文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125个字只是一个参考。其实,重点并不在于速度。比如,在说话的过程中多一些停顿,会让整段话听起来更有层次感。试想,你说得很慢,但丝毫没有停顿,对方也会听得很累;相反,你说得很快,但有停顿,对方会很容易听懂你的意思。也就是说,就传播效果而言,速度不是最重要的,节奏感才重要。
中文里有一个成语叫“滔滔不绝”,形容一个人讲话像流水一般,话多且没有停歇。有时候人们会用这个成语夸赞对方“口才好”。如果你也曾被人这么赞美,那我建议你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说话的时候,你是否停顿了?
停顿?也许你看到这个词的时候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这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在演讲中,却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沉默一直以来都被称作“演讲之父”,但我们大多数人在演讲的时候往往会忘了这个“父亲”。父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一名引领者,所以如果没有停顿,再完美的演讲听起来也好像少了一位“领路人”。那种感觉就像是滔滔江水,不知会流向何方。
其实,停顿并不只有“沉默”一种方式。平日里,我们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地会用“嗯”“啊”一类的词,其实这也是停顿,不过这叫作“有声停顿”。一般而言,我们在需要思考的时候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在日常对话中出现“有声停顿”没关系,但在正式的演讲中使用有声停顿就不合适了。
演讲并不是一场日常对话,尽管演讲者会和观众有一些互动。在演讲的时候,如果还是发出“嗯”“啊”的声音,就会让演讲的效果大打折扣。首先,这会让你显得非常缺乏自信。其次,这样会让你显得准备不足,对观众不够尊重。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那么先录下自己演讲的视频,数一下有声停顿的次数。一般来说,情况会比你想象得要严重。
在正式场合,比如演讲、谈判或者会议,我们需要用到不发声的停顿。但无声的停顿也有节奏,如果停顿太久会让人觉得你不够重视对方,或者让人觉得你过于自信。
沉默之于演讲,就像父亲之于子女。在演讲中,停顿的作用非同小可。
作用一:预警“前方高能”
用停顿的方式给观众时间,有利于观众保持注意力。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原本一直在安静的房间里阅读,突然客厅的花瓶掉在了地上,这时,你的注意力瞬间被转移。长时间安静的环境就相当于停顿,停顿后出现的声音会显得更有力量。假设你在一个充满噪声的工厂,这时候出现了新的噪声,你会没有反应,因为这个噪声不是在停顿后出现的。
我们连续工作5天后需要休息,机器长时间运转后需要断电,《圣经》的开篇告诉我们,上帝也会在“第七日”休息。为什么观众不需要时间休息一下呢?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你的停顿能帮助观众更有效率地接收信息。
作用二:欲扬先抑,吸引注意力
电视剧《名侦探柯南》中的故事深受追捧,每一集的开头都会有人离奇死去,悬念丛生后,柯南出场探案。有效的悬念能引发人的兴趣,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会保持关注。
你在演讲的时候,常常需要给观众设置悬念。比如,在演讲的开头你对观众说:“今晚注定很特别,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惊喜,有一位神秘人士将来到现场。”尝试着用停顿的方式表达这句话:“今晚注定很特别,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惊喜——有一位神秘人士——将来到现场。”破折号表示停顿处,在你说关键词之前停顿一下,以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关键信息得到强调。并且,这样不会让观众的注意力断掉,当你说完“今晚”然后停顿,观众便会好奇你后面要说什么,以此类推。虽然这显得有点儿“虚张声势”,但确实是吸引观众的好办法。
如果是没有受过训练的演讲者,往往会一口气说完这句话,这样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其实,“悬念式”停顿是和观众互动的一种方式,你引导观众的情绪,观众也会给你相应的反馈。
我在给客户指导的时候,常常会根据他的演讲稿设置一些悬念式停顿。但是这样的停顿也不能太多,需要恰到好处,不然会显得做作。停顿的时间不用太长,大概一秒就可以了,停顿的方法稍后会具体讲解。
不妨多审视一下自己的演讲稿,挖掘出可以设置悬念的内容。怎么挖掘呢?比如,你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妨先描述这件事带来的最突出的感受。比如,“2010年我和团队投入了产品的研发工作,首先……”这样的描述太平淡了。你可以说:“研发产品时我只有一个感受——绝望……”这只是个例子,意思是说你可以先考虑一下事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或者最出乎意料的部分是什么,最能产生情感冲击的是什么。根据这些信息设置悬念,然后再调整一下叙事顺序。
多尝试用停顿制造悬念,你将发现观众被你牢牢掌控了。
作用三:调整情绪,蓄势待发
如果仔细观察广场里的喷泉,你就会发现,出水口会反复喷水,每一次喷出的水落回后需要停顿几秒,才会再次喷发;赛跑运动员赛前会先深呼吸,让自己的状态达到最佳,这样才能在起跑时爆发出最大的能量;临考前,考生们往往不会再继续复习课程,而是好好休息,养精蓄锐。
演讲者也可以通过停顿来积蓄能量。深呼吸,调整好情绪,特别是说到动情之处,因为这时你需要足够的能量和合适的情绪。
中国人说“沉默是金”,沉默本身的能量其实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在演讲中善用停顿,让沉默给你更多的力量。
作用四:有回味才能无穷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你在台上讲了一个笑话,但观众毫无反应。有一种可能是你的笑话并不好笑,也有一种可能是你并没有给观众足够的时间,他们还未来得及发笑,你已经迅速跳转到下一个话题。
相声艺术很受中国人喜爱。相声演员在台上不间断地讲笑话,把观众逗乐是演出成功的标志。他们每次讲完笑话后,会刻意停顿片刻,他们需要听见笑声,因为这代表听众的认可。如果你太着急,听众会来不及理解信息,这不利于听众集中注意力,也会逐渐削减你的自信。
我们都不喜欢不停唠叨的老师,因为这样我们会很难集中注意力,一堂课上下来发现收获很少。演讲也一样,如果你想让观众有所收获,那么尽量为他们考虑,把握好他们接收信息的节奏,让你的内容尽可能地被理解。
停顿练习法
停顿非常简单,但也需要技巧。下面具体谈谈停顿的练习方法。
第一步:读新闻或文章时,按照不同的意思去分段。可以模仿专业主播的训练方式,先通读稿件,然后在需要换气的地方做标注。
第二步:通过打拍子来练习。我们有停顿的概念,但不一定能把握住停顿的时间。操作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非常不自然。我建议你用打拍子的方式来找感觉,比如你需要停顿两秒左右,正好是拍一下桌子再抬手的时间。前期可以用打拍子的方式帮助自己练习,时间久了你就能很自然地掌握停顿的技巧了。
本节精要:
停顿的作用
在精彩内容前停顿,有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停顿增强悬念感,欲扬先抑。
演讲者可利用停顿的时间调整呼吸和情绪。
抛出笑点后,给观众足够的反馈时间。
停顿练习法
在文章中标注需要停顿的地方,反复诵读。
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来控制自己停顿的时间。
案例 奥运选手巧用气息展现魅力
作者:马丁·纽曼
在东京申奥演讲中,每位嘉宾的演讲内容会有不同的主题,因为想要实现的目的不同。当时,运动员太田雄贵的演讲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奥组委知道日本民众对东京奥运会的支持率很高。东京申办2016年奥运会失败的一大原因就是当年的民众支持率只有56%,这是相当低的支持率。所以在申办2020年奥运会时,我们决定一定要突显出日本全民对奥运会的支持。为此,我们在太田雄贵的演讲中加入了一些图片,这些图片记录了在伦敦奥运会上揽得金牌的运动员们参加凯旋仪式的情景,现场聚集了50万东京市民,图片上的人们正在疯狂地欢呼。
除了图像的呈现,我们还让太田通过对声音的调整,表现出兴奋和激动的情绪。太田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非常擅长在自己的演讲中加入情绪,甚至有时候会过度表现。人在很兴奋的时候,心跳和呼吸自然会加速。我决定把这种自然的变化直接加入到演讲中,让观众能感受到一种更真实的情绪。
当他在讲“有50万人参加了那次凯旋仪式”这句话的时候,他在每一个单词之间都加入了停顿,并且在说每一个单词前都故意加重呼吸声,目的是突显感动与欣喜的情绪。通过气息的抑扬顿挫,用比较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最重要的信息,这是公共演讲的一种技巧。但是在平常的演讲中,你并不需要这样的表达方式。通常而言,你只需要保持好的站姿,充满力量,保持笑容,均匀地呼吸,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就可以很好地传达情绪,给听众留下好的印象。
太田雄贵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在你需要表达比较兴奋、快乐的情绪时,不妨借鉴这样的方式,更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