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成长》,英文名字叫作Mindshift,就是思维转换。怎么样通过自己思维的转换,打开人生的第二次旅程?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观点一:没有一个人应该被自己局限在过去的生活环境当中。
我们应该想办法突围,而这个突围的过程,靠的就是思维转换。格雷厄姆由一个成功的爵士乐新星转而成为一名医生的案例、芭芭拉从一个数学学渣到成功的数学教授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你真的愿意努力去尝试,努力去做,没有什么事是你学不会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脱胎换骨,每一个人都可以长成一个你过去想象不到的人。阅读并分享这本书,就是希望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可以重新思考。
观点二:新技术所带来的变化,我们应该思考并意识到。
过去的人基本上做一份工作就是一辈子,因为环境变化特别慢,你想要学习一个新技能,少了十年八年根本学不会,也不可能遇到你想学什么别人就能教你。
现在不同了,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学习很多关于学习的方法,可以遇到更好的老师。你想要听谁的课,无论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你都能够搜得到。你可以用非常低的代价,甚至不用花代价,你就能够找到最好的老师,这就是环境所带来的改变。同时人们也更会教别人,就像《刻意练习》那本书里边讲的,你各种各样的技能都能够形成很多小的知识组块,这些每一个知识组块你慢慢地磨合,把它学会了,最后你就能够获得一份新的技能,所以学习新的技能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
观点三:怎么才能够实现思维转换呢?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就是让没用的过去成为一种优势。塔尼亚的案例告诉我们:你过去没用的这些东西很有可能会成为你今天的优势。你不知道你的过去当中有些什么东西是会有效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把握人生的第二次机会。
我们自己在惯性当中的时候,都会觉得没用,我就是这么点出息,就是喜欢那个小玩意,但是你不知道那个小玩意,很有可能蕴藏着大量的价值。因此,我们要学会一种东西,叫作非传统的学习。
观点四:长期做援助工作的麦考德女士发现,这个世界上大量的事,就是事与愿违。
真的,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超过我们人类简单的想象,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事与愿违。想想看,哪一个冲着孩子大喊大叫的妈妈不是希望这个孩子好?事与愿违,越喊孩子越不愿意学习。
麦考德女士觉得特别吃惊,就去找更多的案例来研究,就发现都是这样。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孩子们完成简单任务时给予大量的奖励,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勤奋和坚定程度。换句话说,如果外援使事情变得过于简单,就可能适得其反,扼杀他内在的驱动力,所以培养坚毅者的最佳方式,需兼具强硬严厉和关心爱护这两种类型的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当你把孩子当做一个弱者来呵护的时候,这些孩子被你长期地这样呵护,慢慢地被洗脑,最后的结果他真的接受了,他的创造和努力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他们养成了一个接受别人救济,养成了一个被别人帮助的这么一个习惯。最终的结果是这些人大部分生活得都比其他人糟得多。
再来看扎克的例子:他没有回归主流教育,没有按照别人小学、初中、高中这么上下来。他就是自己跟着一个教授,这么学音乐,最后在他15岁的时候,考上了纽约大学,他毕业的时候,还拿到的是一个音乐、政治、哲学、经济学的综合学位。他就收到了危地马拉的这所大学的邀请,说我们希望你来帮我组建这个新的学院,到危地马拉当了学院的院长。这就是他堪称传奇的经历。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扎克微笑着说:“我知道这个话听起来很矫情,但我确实相信所有人都拥有天资。教育经常会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不是赋予人们去从事伟大事业的自主权。”
现在的非传统学习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可能。因为你可以上清华,你可以每天晚上刷清华所有的课。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的目标根本不是要那张文凭做敲门砖。我们认为教育的核心不在于挑选。
观点五:认识“派型”人才。
有的国家都是以非传统学习立足的,比如说新加坡。为什么它的经济体量会那么大?那么有竞争力?就是新加坡有一个原则,叫作打造π型人才。
过去有一个说法,说做T型人才。T型人才就是你有很好的基础知识,你有广泛的涉猎,但是你有一项优势,这个叫T型人才。新加坡认为T型人才不够,你必须打造π型人才。
什么叫π型人才呢?跟T一样,但是多一条腿,有两个技能,有两个足够深入的技能。这两个技能分别叫作第一技能和第二技能。请注意,第一技能与工作相关,第二技能与激情相关,这叫作”π型人才“,而且每个人的这个“π”的两个腿是要更替的。
观点六:认识乌卡时代。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叫乌卡时代,VUCA。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特性: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棱两可。就是说现在这个世界是乌卡的,是不稳定、不确定的,复杂的、模棱两可的。过去你从事这个工作可以一直干到退休,你儿子还能接班,你想想看多好,那时候是稳定的、确定的。
在乌卡时代,最重要的学习态度就是终身学习的态度。就是你这两条腿得不断地进化,你始终都要有一个与工作相关的第一技能,还要有一个与激情相关的第二技能。过两天你的第二技能,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你的第一技能,然后,你还得培养自己下一步的激情,这时候你的人生才能够不断地迭代,才能够打怪升级。
观点七:当你的职业生涯止步不前的时候,你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年危机也是机遇。
因为人这一辈子你要想图稳定的话,那就是不进则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你必须得有一种进攻的态势,你必须得让自己不断地丰富,所以对于止步不前这件事,你得有警惕,这是第一个建议。接下来,你要能够建立关系网,去找到合适的位置。多参加各式各样高端的交流。还有一个就是要学会选择性忽视。机会很多,虽然交流有很多,但是不能什么都干。不能觉得哪个都是机会,我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你还是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然后如果要能够做得好,需要有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你必须得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自己什么都知道的那个态势,你才能够深入进去。然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沉浸其中。
为什么说中年危机又叫中年机遇呢?
是因为人到中年以后,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一个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基本上也解决了温饱的问题。这时候就有可能腾出手来,去思考自己的乐趣。
观点八:干扰有时候并非是坏事。
我们常常在自我暗示:我有很多坏习惯,我有很多过去没学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叫作干扰。这些干扰很有可能会带来优势。
比如一个人,他的英语有很大的口音,他觉得很自卑,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好,结果后来人们发现,他的说服力很强。原因是什么呢?说有口音的话,人们听起来更认真。心理学家曾验证过,加入一些噪音,人们记忆的效果会更好。
所以人生也会有很多的干扰因素,但是这些干扰因素会使得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发散,就是复杂的学习需要发散型的联系。
人们往往忽略一点:中年人也会有机遇,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多想一步。
人到中年,四十多岁公司把你开了,这一下子傻了,就是你从来没想过会被开,这时候你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你觉得你的这个技能够养活你一辈子,但是没有了。你不要等到一件事情做不下去了,再去想下一件事。
怎么想?
大致有一个方向,然后广泛地社交,寻找大量的信息,去芜存菁,然后找到这里边觉得有效的那个东西。我们要能够学会激情导向,然后工作导向,两种技能。
观点九:认识慕课的重要性。
大量的人已经通过慕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学幕课还能够加入社群,同学遍布在全球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这儿交流,有一个巨大的社群可以互相学习,还包括免费的MBA课程。
慕课的理念特别重要,叫作鼓励浏览,挂科不再成为一件丢人的事,你说我突然对考古学很感兴趣,不用担心考不过,你不考都行,就自己浏览就行了。浏览完了以后觉得有兴趣,试着考一下,没考过,没考过不要紧,不算污点。
鼓励浏览,鼓励你去广泛地涉猎,这就是未来的线上教育。我们要的是本事。所以教育的核心是长本事。
你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你可以做针对性的自我提升,而不是按照学校给你划定的节奏,别人学什么你也要学什么,这是两回事。然后拓展和重塑自我,最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新的社交,跨越地域的,跨越国界的这种新的社交。
观点十:学习是一件很过瘾的事,但是千万不要上瘾,不要对学习这件事完全成瘾了。你要寻找平衡。什么叫平衡呢?我觉得中国人讲得最好,叫知行合一。你学了东西你要去用,在实践当中找到反馈,然后你就知道说,我可不可以再学点别的,你才能够挑到下一个该学习的更好的东西。所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时候平衡了大量的这个海量学习资源给你所带来的困扰。这就是我们说你怎么用好线上的资源去完成自己的转型,完成自己的思维转换的这个过程。
面对一匹顽劣的马,驯马师是这样说的:“你首先不要想着去纠正它。你首先要跟它建立尊敬和信任。你要开始慢慢地跟这个马建立感情,读懂它的身体语言,然后在它做对的事的时候给它足够的反馈。因为人的习惯是老想纠正它的错误,老想在它错的时候把它扳回来。扳不回来。你只能在它做对的时候给它更多的奖励,然后这样慢慢地训练。”思维转换了,棘手的问题也就变得顺利和容易接受了。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身边你要对待的人,你也要知道,无论你多大,我不是按照过去人们所规定的惯性去生活,而是我要有激情的生活,我要寻找我的下一个技能,然后让我自己不断地进行思维转换,不断地迭代,更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跨越式成长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教育的对象是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