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为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这是《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书开篇的一段文字。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他医术精湛,获得过美国医学领域最高奖项,同时也是一名英语文学硕士。
有一天,保罗看着眼前的CT片子,他看到病人的肺上布满了数不清的肿瘤,脊柱变形,一整片肺叶被侵蚀。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好像他能有什么意外发现,能改变病人的诊断结果。而如今,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觉希望微茫,他感到恐惧和无力。因为这次的病人是他自己,他被诊断为肺癌。
曾经拿着手术刀力挽狂澜拯救病人的保罗,现在不得不作为一个病人接受治疗。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让他有一种撕裂的感觉,他一边钻研医学,一边又转向文学作品寻找答案。当他读到塞缪尔-贝克特的“我无法前行(I can’t go on),我仍将前行(I will go on)”时,他逼迫自己回归手术室。他又做回了医生,他感到无比满足,尽管他全身疼痛难忍。“多年来与死亡并肩而行的经历,让我深刻懂得,最轻易的死亡有时候并非最好的结局。”
不久,保罗终于挺不住了,他做完最后一台手术,脱掉了手术服,摘掉了工作牌。他整日和病人的死神对抗,如今他自己不得不自己面对死神。自此,他的整个医学生涯都将结束。
他是个令人尊敬的医生,他也努力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丈夫。他常常在给病人手术后筋疲力尽的回到家里,一进客厅就躺在了地板上,此时他的妻子露西早已入睡,第二天很早,在妻子还没醒来时他就必须去医院。他的婚姻曾一度亮起了红灯。然而他深爱的妻子在他患癌之后并没有离开他,他们甚至决定要个孩子,当然是借助医疗手段,然后生下孩子。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却已然是一个瘦骨嶙峋的没有任何力气抱起自己孩子的父亲。
患病期间,保罗用冷静平淡的语言将这一切记录了下来。从他的童年他的原生家庭,到他的婚姻生活,他的职业生涯,文字中有他关于生命的一些思考,有对自己病情的痛苦的描述。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也让他更自觉地承担起引渡自己的责任。他对家人说,他的躯体如何安置都无所谓,但希望这些文字能以某种形式发表出来。死后,家人将这些文字整理成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他坦然真诚,对自己本来规划好的未来变得无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他的遗孀露西说。
保罗说过,生命是否有意义,某种程度上要看我们建立关系的深度。就是人类的关联性加强了生命的意义。
关于这本书,俞敏洪在他的个人公众号里从“关系”的角度发表过一篇文章。他讲道:在社会中,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这是组成社会运营的重大因素,没有什么褒贬。只是这样的关系基本都是为了从关系中获利,和生命的意义以及本质没有太多关联。如果所有医生都像保罗一样,超越了医生是谋生的职业的观念,对待病人像对待亲人一样,拯救生命,拯救个性,拯救灵魂,那么就把医生这份工作和人生、和生命的最终哲学意义联系到了一起。
“我没有哪一天哪一秒质疑过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或者问自己到底值不值得。那是一种召唤,保卫生命的召唤,不仅仅是保卫生命,也是保卫别人的个性,甚至说保卫灵魂也不为过。”他热爱的不仅仅是大脑的错综复杂和做手术带来的满足感,还有对那些饱受痛苦的人的深切的爱与同情。无论是哪个行业,面对自己要服务的对象,面对周围的人,只有基于真正的关爱,建立超越利益的关系连接,才是真正具有生命意义的关系。
关系离利益越远,离生命的本质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