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者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现象。得了此症的患者总会将自己所得的成就归为一些外因,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冒充者。我觉得自己配不上现在所获得的成功。我一定是因为运气、又或者是比较好的时机,装腔作势才赢得的这次机会。我身边全都是比我更加有自信、更有潜力、更加富有经验的伙伴们。我对自己的评价很糟糕,觉得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冒充者。
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IP),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最早在 1978 年由保琳(Pauline R. Clance)和苏珊娜(Suzanne A. Imes)提出,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认为他们并不是他人所想的那样有能力的人,当他们取得成功以后,会把成功归结于其他因素(如幸运或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他们的自身能力。
保琳提出,对于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打破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的循环作用。当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遇到一项新的任务时(如考试),他们将受到担心、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困扰。为了消除焦虑,他们对待任务不是表现出拖延行为就是过度准备行为。而当任务真正到来的时候,他们又通常都能取得成功,并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这样的结果会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喜悦和放松。然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很快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轮的焦虑,拖延行为或过度准备行为,接着又是获得短暂的放松,自我怀疑。因此,对于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来说,新的成功反而加强了他们正在欺骗他人的感觉,而不是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自信。
相信大部分人都曾体会过这种综合征,我讲一下自己的经历。
高考自己的成绩还不错,进入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没进大学之前还感觉自己能力还是不错的,但是进了大学之后发现身边的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者,处在他们中间,总感觉自己在智力上比他们差很多,因此也在开始怀疑自己高中时的努力,开始觉得自己能考上这所大学靠的纯粹是异于常人的努力,而身边那些聪明的人如果再努力一些,去个清华北大的都不成问题,也就因此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这,后来还真的懈怠了起来,感觉自己就是努力也赶不上人家。还好时间长了发现事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另一件事情我到现在都在怀疑自己是冒充者。大学毕业之后找工作,当时面试后来去了的公司的时候,我是由于自己对手机懂得多,恰好他们又正需要懂手机的,然后我就去了。这一点我感觉自己是有点幸运的,其实这个岗位其他的要求我并不是怎么符合。后来要换工作,由于是熟人推荐的几家公司,推荐人难免会美言几句。然后那些老板就感觉我的学历不错,上一家公司也很硬,面试的时候基本就是聊天,涉及到的岗位方面的东西聊的不是很多,基本只要我去,他们就要。其中只有一家国企面试严格,自己也感觉到能力确实达不到。进了现在这家公司之后,我做起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由于是小公司,老板出门逢人就说我是什么 大学毕业的,可是高材生,在这方面他确实也是无条件相信我。但是越是这样我心里越虚,我越觉得自己在这份工作上做得根本就不行。对自己产生怀疑之后,我没有选择更加努力去调整学习,而是有些消极怠工,转而去学习其他自己擅长的知识。尤其是在后面一份工作上,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十足的“骗子”,一个职业冒充者,因此每天只要一工作,心里就惶恐不安,甚是折磨。
这两件事情都是由大学而起的。大学,本应成为我们事业的起点,而不应该成为我们整个人生的最高峰。否则,那就真是悲剧了。
当然了,我们还是要有自知之明的,并不是所有我们认为自己不行的事情都是犯了“冒充者综合征”,有些事情确实是我们自身的能力不足造成的,并且后者占大多数。千万别把“冒充者综合征”当成了为自己开脱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