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戊戌变法,读书时期就已经了解的很多了,时间、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等等,翻来覆去早就烂熟于心,可是也就仅此而已了。当时的我,只是把这个事件当成一个知识点,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在死记硬背,这事件中的人物内心,他们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如此结局的,我不知道。李敖在本书中的记叙,尤其是人物对话上,很多可能都是他自己主观上的东西,但总归是要考证的。看书的时候总是要跟着作者的想法走的,看完里面的人物在我心中饱满了许多,而不只是多年前历史课本中空洞的表述。
想先记录几件小众的小知识,比如昆明湖的由来。这个地方本是北京的大水库,清朝不仅把它作为水库还把它作为海军的训练营。找来了许多福建人来演习水操,湖改名为昆明湖。如此改名是为了纪念汉武帝讨伐西夷的昆明国的事,当年汉武帝想打昆明国,因为昆明国有滇池,需要海战,为求逼真,汉武帝在国都长安西南,仿造了一个昆明池,做军事演习。清朝的乾隆皇帝为这个湖取这个名字,用意是很明显的。
关于公车上书,照中国传统的说法,秀才考上了举人后,举人进京去考进士,称为在“公车”,“公车上书”就是举人向皇帝上请愿书,也就是联考前的考生们向统治者上书。这种上书,在中国早有传统可循,那就是后汉时太学生向皇帝上书的事,所以戊戌变法前的公车上书,虽然有点越位,却并非不合传统。
关于紫禁城的格局,皇宫被叫做紫禁城,中国习惯天帝住的天宫叫紫宫,紫是紫薇,就是北极星,北极星位于中天,明亮而有群星环绕,象征着帝王的君临。紫禁城的格局,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太和殿雄踞中央,居高临下;皇帝寝宫乾清宫、皇后寝宫坤宁宫,乾坤定位;东边日精门、西边月华门,日月分列;十二宫院意为十二时辰。东西六宫后面的几组宫阁意为群星环绕。------从天地乾坤到日月星辰,真命天子就这样用宫殿衬托出来了。
关于“洪门会”:洪门是明末遗民反抗清朝的秘密组织。它的远源来自台湾,当年郑成功退守台湾后,义不帝清,成立“汉留”,表示是满族统治下不屈服的汉族遗留。另派出五员大将,潜入大陆,以福建九连山少林寺为大本营成为“洪门前五祖”。康熙平定台湾后,和沙俄作战,因需要一边游泳一边作战的人,康熙皇帝征用了一批从台湾移民到北方的闽南人,就是郑成功系的海盗世家,称为“福建藤牌兵”这其中就有当时福建少林寺的和尚。仗打赢后,和尚回到少林寺,拒不受赏,满洲人就派兵火烧,仅逃出5个,从此开始了洪门会。之后这五个又各开山堂,秘密发展下去,发展称为“三合会、天地会、三点会、哥老会、清水会、双刀会”等等,如此愈分愈远。
文章的中篇,大段大段记叙了谭嗣同君从容就义前的各种场景。和梁启超的争论,该不该死的问题。和日本使馆使者的论述,和大刀王五的对话,死前的准备,保全自己的父亲。越深入内容,越敬佩其人,真正的侠骨柔情,真正的大丈夫。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南下逃往日本,梁启超也在日本人的帮助下躲在日本使馆内,而谭嗣同决定留下。他带着他这几十年的心血去找了在日本使馆内的梁启超,做最后的告别。期间他和梁启超发生了大段大段的争论,梁启超觉得他的做法就是无谓的牺牲,可是谭嗣同却执意如此,他说“我真正死的心情,没有人知道。别人从表面只知道我为变法而死,却不知道我为变法可以不死,从高远博大角度来说,我不是为变法而死,我是为革命而死。这次政变,本质上是一种战场上探路的性质,我们探路,证明了改良之后走不通,我决定陈尸在那里,告诉大家猛回头。”
谭嗣同在和梁启超的谈话之间,他一再技巧性的强调行者与死者都有必要,都不可少,一再站在梁启超应该逃走的立场讲话,我可以看出,他一再强调的目的之一是使梁启超不感到内疚、不安,或难为情。所以我才说他谭嗣同真正是侠骨柔情的人物,英雄与凡人的分野就在这里,可以不必死,但他却要死,最伟大的品格就表现在这里,他们若不死,并不算错,可是死了,却突然显得更对,他们不这样做,并不低,这样做,就更高,不这样做,并不渺小,这样做,就更崇高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