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明明是一位五岁的幼儿园小朋友,他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们四处“寻宝”。有一天,明明在花园里玩耍,他发现草丛里有一个蜗牛壳,明明用手指轻轻敲了敲蜗牛壳,发现它是空的,他马上捡起来,跑回家去问妈妈:“妈妈,这个蜗牛怎么了?为什么只有一个壳呀?”妈妈惊讶的说:“明明你怎么把蜗牛壳带回家来了,里面有好多细菌,快拿去丢掉,然后洗手!”明明看了看蜗牛壳,又看了看妈妈,眼睛红红的。
一旁正在看书的爸爸看见了,过来对明明解释说:“蜗牛壳空了代表这只蜗牛已经死了。”明明想了想接着问:“蜗牛壳是空的,是因为蜗牛的身体变小了吗?”爸爸惊讶于明明的想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和明明一起找出家里的放大镜:“你试试用放大镜能不能看见蜗牛的身体。”明明观察了一会,然后说:“我没有看到里面有蜗牛呀!”,爸爸向明明解释道,蜗牛的身体中大部分是水分,当天气长时间干燥的时候,蜗牛身体中水分就会慢慢散失,基本上只剩一层皮了。明明感到十分神奇,又接着用放大镜观察了好一会......
【反思自省】
思考:
1. 这个案例对您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方面有什么启发?
2. 如何以大自然为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案例分析】
大千世界奥妙无穷,面对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一天天在长大的孩子们总是在问“为什么?”孩子们的问题,有时心急,有时怪异,有时让人匪夷所思。作为家长是否已经准备好回答孩子们这些天真烂漫的问题呢?如果敷衍回答,好奇宝宝又钻牛角尖,家长又回答不出该怎么办?但是假如逃避孩子所提问的问题又会影响到孩子的求知欲望。
孩子的探索行为主要发生在动植物、风、光、水、沙土等自然现象领域,而妈妈们大多对社会现象比较敏感,当孩子对一些自然科学现象感兴趣并求助妈妈的时候,有些妈妈会自动反射出“保护孩子安全”的想法,有些妈妈看见小虫子会吓得失声尖叫,这样会使孩子的探索欲望戛然而止,以至孩子坐失发展的机会,所以,妈妈要尽量克服,与孩子一起欣赏与研究瓶瓶罐罐和飞禽走兽,和他一起爱科学、“玩”科学、学科学,发展孩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在明明爸爸的帮助和支持下,这次探索不仅满足了明明的好奇心,而且加深了他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引导践行】
自主探索以好奇心为驱动,孩子在探索中会自觉地产生很多问题,并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因而孩子爱动脑、爱动手,这对他以后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很重要。
但是因为孩子在动手尝试中会出错,见效慢,家长认为问题很容易,没必要探索,就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忽略为孩子提供探究的环境和材料,长久下去,孩子就会养成思维惰性,凡事依赖大人给出现成答案,主动探究的习惯也就越来越弱了。
1.接纳探索中的尝试错误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表面和肤浅,常常抓不住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所以他们在尝试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2.为孩子提供探索的环境
探索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而孩子的“研究经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通常成本很低,关键是家长没有意识到怎样为孩子提供探究的环境。案例中明明爸爸使用家里的放大镜帮助明明探索,为孩子创造了合适的探究环境。
3.为孩子提供探索的材料
孩子的探索对象无所不在,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孩子都喜欢,包括花草树木、虫虫鸟鸟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需要动手动脑的玩具或材料,例如七巧板、积木、拆装和拼插玩具、橡皮泥等,还有水、沙、泥、土、石子、树枝、树叶等自然物,以及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这些玩具和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孩子需要探索研究才能玩出花样来,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由探索精神。
4.做孩子探索活动的配角
探索活动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孩子具有不断追问的思维连贯性和克服困难、动手尝试的意志,有的孩子常常坚持不下去而中途放弃。孩子这时候不但需要家长的鼓励,还需要家长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把探究活动进行到底。
【拓展延伸】
观察蚂蚁
1. 主题:家长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小蚂蚁的生活情况。
2. 材料准备:蚂蚁容器、放大镜、记录表。
3. 活动过程:
1) 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
2) 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例如:小蚂蚁长得什么样?蚂蚁头上有什么?蚂蚁有几条腿?蚂蚁都有什么颜色?
3) 认知小蚂蚁外形特征。
蚂蚁有头、胸、腹、六条腿和两只触角。
4)观看科学视频,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
4.思考
1)小蚂蚁生活在哪里?
2) 他们是怎样搬运食物的?
3) 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怎样告诉同伴的?
(赵桐、彭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