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呆了两年了,没事时喜欢四处转转,习惯了街头巷尾突然冒出来一个小景点,于闹市中取静,繁华中独幽,别具一格。上海文庙就是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浏览网页时,突然看到了一篇游记,言其有十分壮观的旧书交易市场,就决定去看看,为了旧书,也为了敬一敬心中的孔夫子。
上海文庙,坐落在老城厢的文庙路215号,有700多年历史,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文庙,是我国独特的一个建筑群体,用来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我国几乎各个省市都有,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何人哉?万世师表。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夫子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这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个数字即便在今日也不是随便哪个教师就可以匹敌的。现在基本所有的学校都有孔子的雕像,莘莘学子们都已见惯了他双手执十,谦虚执着地立在天地之间。两千多年来,不管统治阶级或世人如何辱他毁他尊他敬他,始终岿然不动。他们以为他们说什么,孔子就是什么了?他们以为他们做什么,夫子就会变成什么了?自然不是。他的仁爱,他的治学,他的品德,他对天下众生的教化与爱怜,比历代明君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伟大与厚重使他千百年站在那里,穿过一切赞扬或批斗,为后世学习与敬仰。
在中华路与文庙路的交叉口,转身进去就看到了黑底描金的牌坊,指向着繁华之都的文化渊源-上海文庙。据说从棂星门进去原是有泮池泮桥的,后被填埋改建为旅游卖品店,这不能不让人深感遗憾。“泮池”又称“泮宫”,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曰泮宫。”是众多文庙的标志性景点。《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上大泮池之名多半也由此来,既示之官学,又寓其文才,风光秀丽景色怡人,为学子们的创意灵泉。再往前走进大成门,左右为东西庑殿,过去是祭祀孔子学生七十二贤和历代大儒的地方,现在展示明清著名的书法家撰写的楹联300幅,镶嵌于大成殿屋脊上的“海滨邹鲁”四个大字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所题,寓意此地是上海的孔孟之乡。殿内四壁镶嵌有《论语》青石碑刻,全文16400字,刻在52块青石板上。殿外祈愿树上挂满了红绸,两侧树枝上悬挂了许多心愿卡,廊院寂寂晓烟轻轻,在殿阁楼宇与白墙红瓦间穿梭,等闲看过尧缔茶壶博物馆、尊经阁、宣廊、听雨轩、明伦堂、天光云影池、魁星阁等景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蔚然成群,布局井然,气势宏敞,藏品丰富,足可撷玩一天矣。
在尊经阁东西有一条长约70米,高低起伏、宽窄相间的仿明清书坊式的书市-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这就是沪上闻名的淘书乐园。每周日8:00逛文庙聚会已成为上海文化人的一种生活癖好,经营品种很多,有书籍、期刊、报纸乃至连环画等,从古到今都有。网上评论说近二十年出版的半新半旧的书,没有什么收藏价值,平均每本5元,如七成新的中文译本的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6元,渡边淳一《钝感力》5元;民国以前的书比较贵,如宣统三年三卷本的《章福記監本詩經》要价260元;而曾经风靡全中国、尔后又突然消失的“中国式漫画”小人书在这里特别多,如今成了一种收藏品,随便买一本的话,也就七八元。只可惜我去时正赶上停市修整,未能一睹盛况得偿所愿。不过沿着老道前街、梦花街、学宫街走了走,三侧破墙建高低错落的用房与文庙建筑风格一致,孔乙己酒家大红的灯笼挂了一条街,沿边开设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古玩、书画轩、古钱币、邮品、动漫等商店,四处可见稚气未脱青春洋溢的小学生三五成群地闲逛,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的青葱岁月,十分生动有趣。
“联花九度开凝和今古,墨水满园洒也是寻常。”文庙的外面挂满了红色的楹联,人们到此游乐,除了祭拜孔子,慰藉心中对他的无限崇敬与向往外,还希望得到他的庇佑学业有成青云直上。孔子少时贫贱但自学成才,谦虚好学不耻下问,“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成就一身超凡能力和学识。卫公孙曾问子贡:“孔子没有师父,从哪里学得一身好本领?”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即孔子行走于天地之间,何处不能学习?又何必需要有固定的老师教授呢?即便今日,这种处处留心处处学习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深深学习,毕竟读书,读的也不仅仅是有字之书,更是社会人生的无字之书。而“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则是孔子为天下读书人指出的一条出路,也是他认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佳通道,千百年来,这已成为中国文人共同的精神追求。易中天讲诸子百家,第一篇实话孔子就开宗明义地讲孔子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壮言,想做官、能做官,为了能有机会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招聘他的人是叛军,他也愿意去。但是在那样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坚持的仁爱思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格格不入,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颠沛流离十四年如丧家之犬,无奈返回鲁国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他是中国士人君子的代表,他追求理想四处碰壁的一生也代表了中国文人的一生,谋道不谋食,谋心不谋生,或居庙堂之高为官为将兼济天下,或处江湖之远著书立说独善其身,为实现心中理想甘苦一生,是故读了书就进亦忧退亦忧,忧己忧国忧民。
那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横渠先生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夫子以文行忠信教导弟子,晚年仍勤奋读书韦编三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们读书是十不及其一也,所以无论是君子固穷,还是大道中和,无论是立心立命,还是继绝学开太平,首要是求学立志充实自己,见贤思齐潜心专研,然后才有资本撑起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