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怎么样才能写的好看,答案是情节要跌宕起伏,主角要经历苦难。各种书上都在讲,苦难是艺术之源。王小波在给他外甥做思想工作的时候说过,这种苦难不用非得自己去经历,也可以是别人的苦难。总之,搞艺术的人就离不开苦难了。
过去艺术家为了创作,下乡去体验生活。他们体验的是什么?不就是想在生活艰苦的地区提取点苦难出来嘛!为什么不在城里体验生活呢?相对于农村,城里苦难要少一些吧。
那些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还有叫好不叫座的电影,讲述的都是苦难的东西。例如,《芳华》《1942》《流浪地球》《战狼》等。那些能够传唱许久的情歌,基本都是求而不得的东西,是悲伤的苦难。那些传世的名画,大部分要么是描绘的苦难,要么是冲破苦难走向新生。李白杜浦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的诗词,都是经历苦难后的感慨之作,要是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了。无论是个人的苦难,还是民族的苦难,或是人类的苦难,终究都是苦难。看来谁能制造苦难,谁就能成为好的作家,好的音乐家,好的画家,好的诗人。
单就文学领域,好的作家与一般的作家怎么区别?就是根据你创作的“苦难等级”来区分的(源自舒明月《大师们的写作课》:
1. 能够写出苦难
2. 作品能够直面苦难
3. 追问苦难,不甘于苦难,挣扎其中
4. 勇敢的担荷罪恶
对于苦难的领悟,决定了一个艺术家的成就。
为什么苦难能够触动人心呢?难道人生的本质就是苦难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于被淘汰的就是灭顶之灾,对于幸存的就是劫后余生。活下来的是经历了苦难,完成了蜕变。例如,在鹰七十年的寿命中,首先要经历出生后学习飞翔,从万丈悬崖上跳下去,飞起来就是鹰,飞不起来的就是尸体,就这么残酷。其次,在鹰四十岁的时候,由于喙和爪子的角质化,严重阻碍了捕食和进食,必须退掉重新生长。这就意味着这只鹰首先要用喙把爪子上的皮啄掉,再把喙撞向岩壁,破除掉喙上的角质层。还要连续几个月饿肚子,这是多么痛苦的过程。挺过去了,就会重新拥有三十年的寿命,挺不过去,就被淘汰了。人生亦是如此。
任何事物要想取得发展进化,都要经历一个痛苦蜕变的过程。这是一个突破束缚,迎接新生的过程。苦难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然这样,当我们再遇到什么艰难困苦的时候,就没什么想不开的了。要么战胜它,获得升华,为人类创造出优秀基因;要么失败被淘汰,退出人类基因库。想清楚了,就不必纠结了。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历经苦难的发展史。每一次我们都战胜了困难,获得新生。在很远的未来,我们还会经历不同的苦难。相同的是,那又是我们走向伟大的垫脚石。我相信整个人类也会冲破各种束缚,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此文献给伟大的祖国70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