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看的时候颇有点不耐烦:自以为活泼有趣,迎合少女的外婆,冗长的童话故事,对我来说都挺乏味的,缺乏新鲜感。直到看到了这句话:“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人站在你这边,即使是你的错。事实上,特别是你错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从没在我女儿错的时候站在她那一边,而总是讲一大堆道理去纠正她。
我从没想过这种可能性。也许可能大概我可以学到另一种和孩子相处交往的模式?
本着这个目的,我继续读了下去。结果泪点低的哭了两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本书说是外婆的道歉信,其实外婆并没有啥真的需要道歉的事情。他的道歉信其实是托孤信,希望在自己死后,欠过自己人情的邻居们能帮她继续保护和照顾这个孤独的早熟的父母离异的外孙女,送信只是让外孙女和他们之间建立起联系的一个手段。当然外婆还有个目的:她拥有整幢楼的房产,在去世后把房子留给了外孙女,她也希望外孙女了解邻居,以便更好的处理这个房产。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因为各自伤痛而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这些收信人因为不得不尽心履约,而打开房门甚至心门,慢慢的走了出来,彼此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互相帮助,从中得到了治愈,重新好好地生活。——外婆生前一直在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却一直没有成功。当他们想要在外婆去世后投桃报李,帮助爱莎的时候,自己却因此摆脱了阴影。可见,付出才能有回报这句话是真理啊。
第一个收信的是“怪物”,被外婆从战场上带回来的战士,会国际语,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老觉得手里有血,有强迫症的洁癖,足不出户,不敢触碰任何东西。外婆托他照顾爱莎,他就只能走出家门,经常跟着爱莎,多次救了她,最终做了她第二个朋友,还被爱莎强抱过。(爱莎第一个朋友是那条叫乌斯的狗。)
第二个收信的是永远穿黑裙,酗酒的心理医生。在一次海啸中,丈夫和两个儿子为了救她而死在海里。她一直没办法摆脱这份痛苦,不和任何人来往,从没有任何表情,每日酗酒为生。外婆的信上也托她照顾爱莎,她努力走出去接触爱莎,慢慢的把黑裙换成了牛仔裤,甚至会笑了。在接触了楼上先天性疾病孩子后,她从照顾其他孩子身上得到了治愈。
第三个收信的应该是那个出租车司机阿尔夫。阿尔夫从小就爱着邻居布里特.玛丽。但年少轻狂,出轨了一次,结果布里特.玛丽一怒之下嫁给了阿尔夫的哥哥肯特。阿尔夫和哥哥肯特从此行如陌路。外婆的信也恳求他照顾孙女爱莎,他多次帮助和救助了爱莎,甚至从爱莎那学到了不少人生的道理。故事的结尾他和哥哥在布里特.玛丽离开后,言归于好了。
第四个收信的是莱纳特和莫徳夫妻,莱纳特爱喝咖啡,莫徳爱做饼干,是一对慈祥的老人。外婆的信要求他们对爱莎说出他们的故事。他们照办了。原来他们有一个十恶不赦的儿子,家暴,吸毒,坏事做尽。他们带着媳妇和有先天性疾病的孙子逃离了儿子,躲在外婆的公寓里多年。他们给爱莎展现了作为祖父母的爱和勇气。
第五个收信的是布里特.玛丽。她是个有强迫症的老太太,刻板的让爱莎讨厌。可是实际上,她却是一个可怜的人,从小父母不喜欢她,交了男友阿尔夫后阿尔夫出轨,嫁给肯特,丈夫也出轨了。她从没生过孩子,把对小孩的爱转移到肯特前妻的孩子身上,那些孩子却不领情。每年圣诞节她用心准备,对方却从没有来过。随后,她又对父母离异,年幼的爱莎倾注了爱,想要抚养爱莎。结果外婆接手了抚养爱莎的全部工作,她还被爱莎讨厌……布里特.玛丽故意处处惹人讨厌的目的是因为太孤独,太需要人关注了。故事的结尾,她终于离开了没有爱情的肯特,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了。
第六个收信的当然是妈妈。妈妈年幼的时候,从忙着拯救世界、拯救其他小孩的外婆那得到的母爱并不多。等她成年后,竟然重新复制了自己原本憎恨的母亲模式:离婚,再婚,又怀孕了,平时还专注工作,给爱莎的母爱和安全感都不多。但及时发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缺失,开始学着外婆对爱莎那样无条件的理解,接纳和支持了,终于也赢的了女儿的理解、支持和爱。
爱莎像打通关游戏一样,一封一封的送信。送完了这一轮的信,她忽然发现了外婆给她讲的童话故事里竟然是真的,那些童话里的角色就在身边,而这幢外婆留给她的房子就是她需要守护的城堡。所以她也开始放下芥蒂和少女敏感,去接纳和理解爱。她接受了妈妈,继父,父亲,继母的爱,拥有了怪物这些守护神,在学校里也交上了朋友。最终一切都皆大欢喜——除了那条巨大的狗乌斯的死,哦,这段我洒满那了眼泪。
这就是巴克曼努力编织的笑中带泪的故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伤痛,但借一个契机,打开紧锁的房门后,就会在彼此接纳、疗伤中得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