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梳理发现,从今年5月以来,学生涉水、游泳行为增多,各地溺亡事故频发。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广东、江西、江苏等多个省份均出现多起青少年溺亡事件,死亡人数超过90人,其中还有已取得较好成绩的应届高考生。
对此,早在今年5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就已发布《关于防范学生溺水事故的预警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预防溺水有关工作要求,切实落实安全责任,结合当地水文、水情特点,做好安全教育、联防联控和监督检查等工作,有效防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全国多个省份教育部门也已专门发布预警,要求各地采取措施预防学生溺亡。
但很显然,相关文件并没有落实到位,预警也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甚至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问题,文件和会议之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建立安全联防体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防孩子暑期溺亡,需要有实际行动。
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安全教育,但是,安全教育存在走过场的问题。笔者曾到一所学校调研,正好遇到该校聘请了当地消防部门的负责人给全体家长进行安全教育讲座,从讲座内容看,其实是很实用的,但是,家长们听得并不认真——对于这种讲座性质的安全教育,家长根本不感兴趣。考虑到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以及安全教育,不应该是知识教育、概念教育,应该采取其他更适合、更有效的方式,比如将家长(学生)分组,设置情景进行培训,并教给家长(学生)基本的救护技能。
像针对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除告诉学生到野河游泳十分危险之外,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游泳技能以及溺水急救知识。然而,对于学校开设游泳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游泳,我国舆论却质疑多于赞成,诸如,孩子学习那么忙,有必要学游泳吗?学会游泳,难道就会减少溺亡吗?说不定这会增加溺亡,因为学会游泳的孩子胆子更大跑去野泳。等等。还有不少家长,面对接连发生的学生溺水事故,总存这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侥幸心理。
不重视安全教育,为学生不学习游泳辩护,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应试教育倾向,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进而忽视对学生成长十分重要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与生存教育。认为这些教育对升学无用,而且耗费时间。由于忽视这些教育,且在知识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采取灌输、圈养方式,这导致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缺乏运动、生存技能,当他们离开校园,在“好玩”的天性驱使下,就可能去“玩水”,而一玩水就出问题。
我国清华大学等高校已经明确,大学本科生必须上游泳必修课,虽然这也引发部分舆论质疑,但学校坚持推进,得到普遍认可。然而,大学教育重视学生体育,还没有转化为促进基础教育重视体育的力量,因为目前的高考录取,主要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虽然中考已经将体育科目纳入,但同样存在应试化的问题,即学生对待体育活动,不是出于体育兴趣,以及培养运动技能,而是完成体育测试,获得更高的中考分数。要引导基础教育学校回归育人本位,需要改革评价制度,同时强调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不是为了孩子升学,而是给学生这一成长阶段必需的教育。
当然,安全教育和管理,不只是学校的事,社区更对学生的假期生活安全有更大的责任。但是,不少社区(乡村、街道)没有对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健康、安全、有意义的假期生活的系统安排与服务。每到假期,我国有的孩子就成为“假期孤儿”,在城市,父母要上班,放假的孩子无处可去,家长要么把孩子带去上班,要么关在家里,还有的则送去培训班,带着上班不是长久之计,关在家里安全隐患则极大。一些假期到城里和打工的父母团聚的孩子,由于父母忙无暇照看,很容易出交通事故和溺水事故。在农村,孩子放假回家后,家里没人照看,乡村的河道也没有安全警示,溺水事故由此高发。
社区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可以说,如果我国社区能为未成年学生提供课后、双休日、节假日的活动去处,这会为家庭分忧,而且也给学生更好的成长环境,包括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因为如果社区有图书馆、科技馆、活动中心开放,开展各种兴趣活动,那家长也不必给孩子找一个去处而送去培训机构。同时,各个社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承担各自的责任,也就给所有孩子创造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