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从光电子到大数据,不得不说,我是幸运的。或许是巧合,每次听凭自己心愿作出的选择,最后总被证明是正合我意。所以,在开学没多久,我就一直想写写这样一种很“知乎”的体验。
读老师指定的文献,研究文献的思路、方法和论述过程,R语言越学越有趣,在统计学的课堂上充当唯一能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大数据的课堂上详细介绍我对这一年的期望,这是我留学生活的初见。
与十年前学生时代最大的不同是,这不是一次为了完成作业、取得优异成绩的学习。我希望的,是通过这一年学习,获取能够为我所用的技能,弥补自己只有理论却无法与实践结合的弱点。我学习着更加积极的思考——思考如何利用大数据开展研究,思考运用开源软件给分析和展示提供有用的工具。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也在慢慢寻找灵感、确定方向,思考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跟老师沟通,以及如何更深入地学习。
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最愉快的体验就是源源不竭的灵感,像码字写文章。数据的处理和展示,只是简单一个,或者几个程序命令就能实现。因此,更为重要的是,要从什么角度分析数据,才能展现数据的特点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要引入什么样的变量、如何引入变量,才能对数据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些,都需要灵感。就好像写文章,要写什么,从哪儿开始写,怎么写,才能表达出心里的感受——这些,都是灵机一动的功夫。
数据和生活,都是现成的,灵感才是决定要如何挖掘隐含信息,并且向读者展现它们的关键因素。而有了灵感,一行一行地敲代码,一行一行地码字,则是一个拨开云雾现山影的过程。这当然也不是机械重复的,同样需要一些灵感。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选择一个函数,构造变量,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每一步,都有很多选择,而选择的过程,就是艺术。
有的时候,没有了灵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数据,明明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题,明明知道它们中隐藏着许多有趣的信息,可就是找不到满意的方式来展现,甚至都不知道信息藏在什么地方。一种有直觉没灵感的抓狂,真是让人抓狂。特别是出门没带充电线,笔记本电脑只剩10%的电量,论文提交的截止日期日益逼近,都会加剧这种抓狂的感觉,进而驱赶所剩无几的灵感。
灵感戛然而止的时候,我总会忍不住打开数据处理程序,好像看一眼就能找到灵感一样。正如写文章没有灵感时,随着手指的心意,随意地敲下些什么,凑凑字数,兴许也能写出一两句还算满意的文字,然后再由此发散开去。处理数据也是一样的,没有灵感的时候就随便画个柱状图、求个平均数,或者算个相关系数。不过一两分钟的功夫,看着程序在自己的指挥下,瞬间呈上复杂的结果,感觉自己大权在握。以这样的方式满足自己,至少也积累了一些看似没什么用的作业素材,以备不时之需。
就这样,我假装自己像个艺术家一样处理数据,给予数据完美的展示形式,赋予数据生动的诠释介绍。可是,数据处理不应该是一门严肃或者说枯燥的学科吗?枯燥与艺术的交界点在哪里呢?科学家与艺术家又有多少相关性和差异性呢?老师说要像讲故事一样阐述数据,其实讲故事不也是一种艺术吗?用今天中文的流行语来说就是“让数据说话”,说话——也是一种艺术。所以,数据处理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我以为,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有天睡觉的时候,梦见向老师请教统计学的作业,老师写了一条我看不懂的公式,我问老师我的方法行不行,老师说可以,我很开心。醒来发现只是做梦,我的方法也不知道对不对,梦里老师说的公式我还记得,但好像并没有什么用。想起来化学元素周期表,可惜我不具备这种做梦的能力,也可能是我修行还不够。不管怎样,我早起都没顾上刷牙洗脸,就直接把自己安到书桌前,趁着梦中积攒的灵感赶紧做了几个图。
在完成统计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体验了久违的“熬夜建模”,宿舍的感应灯也不止一次在我久坐不动时自动熄灭。打开程序就停不下来,总觉得下一次运算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于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找到新的因变量,得到比较满意的图像。前几天读一篇丘成桐先生谈研究的长文,用“蓦然回首,那人竟在灯火阑珊处”形容研究的最高境界,这种感受我有幸略有体会。当满意的结果蓦然呈现眼前,那种惊喜和喜悦,只有遇见心心念念的意中人才可相比拟吧?
所以,灵感是哪儿来的呢?换一个变量,换一个思路——运气好的话做一个梦,就会得到苦苦寻觅的结果。答案不一定藏在深处,也可能是在别处。在深挖得不到宝藏的时候,停下来,看一看,转一圈,可能只是在触手可及之处就有惊喜。这其实也是大数据的特别之处吧,无需逐项计算分析,只是几条指令,同时处理多个变量,每个变量的特性与关联便一目了然。我想,应该有一个指令或者函数,直接显示变量间的特性,让值得分析的对象一目了然。不止研究需要灵感,研究方法也需要灵感——一个能够提供更多灵感的研究方法。
无论是光电子还是大数据,最值得庆幸的应该是我对数学的兴奋点。有一次Q-Step的Master Class是关于深度学习,听了一整天的讲座,突然又感受到数学的美好。这是一种久违的、独属于数学的感受,让我兴奋而专注,也让我得以积极而冷静地思考。我以为,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就是可以在灵感充沛时奋力前行,在灵感枯竭时不轻言放弃。
庆幸自己,在而立之年之后,又一次体验了学习研究的专注,和成果初现时的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