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炎热夏季的尾声与凉爽秋日的初启。这一节气在古典文学中,尤其是诗词领域,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与意象,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描绘自然变化的重要题材。
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鹰捕鸟为生态链一环,秋至捕猎频,加速能量流转与物种更迭。秋风落叶引人哀,天广衬人情渺。此景既绘秋韵,又寓人生无常。
季节更迭,农作金黄报丰年,虫鸣草丛添秋韵。人们品酒抚琴,享安宁,珍生活。
袭美见题郊居十首因次韵酬之以伸荣谢 其八
唐·陆龟蒙
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
上阶来斗雀,移树去惊蝉。
莫问盐车骏,谁看酱瓿玄。
黄金如可化,相近买云泉。
节令处暑,晨光微凉,夏热渐隐。诗人披衣而起,步入清晨,淡然超脱。轻步石阶,与雀鸟无声嬉戏,移树避蝉,显尊重自然之心。
诗中盐车骏、酱瓿玄,喻贤才埋没,真知被忽,反思世态炎凉。末愿黄金换山水,云泉为伴,追求精神宁静与淡泊生活,表达自然向往与精神归宿之渴。
王守生辰七月十四日
宋·廖刚
月华浑似十分圆,玉露金风处暑天。
虎节端光凌碧汉,龙台佳气满晴川。
扬鞭省闼声名籍,拥旆侯籓福禄骈。
会看黑头丹衮贵,伊周勋业老彭年。
月华,月光折射形成的彩色光晕,农历十五满月时最为圆满,象征自然和谐与物理之美。
处暑时节,玉露凝草木,金风送秋凉,标志暑去秋来,预示丰收与清新。
虎节显军威,龙台聚瑞气,二者共绘权力与吉祥并存的盛世图景,寓意国泰民安。
处暑
宋·吕本中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处暑为十四节气,象征暑热终结,秋凉将至。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自然热度渐消,早晚尤感凉意。农业上,处暑是作物成熟、丰收前兆,预示“年丰粳稻香”。南国处暑仍炎,与故乡凉爽异,反映地域气候差。南国秋迟且缓,夜晚虽凉,暑热仍存,人们怀念凉爽,又盼秋至。“尚可留连否”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未来憧憬。处暑提醒珍惜当下,准备迎接变化,如农人耕耘盼丰收。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馀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徂暑时,尘暑滞留,山中先秋,人备换季衣,反映气候地域及时序差异。秋深露重,蝉声渐息,阳光柔和,景色淡雅,自然顺应季节更迭,展现生物与环境互动。
四海多垒喻乱世,诗人仕途无望,向往避世安度。此景此情,映照诗人忧国忧民,士人乱世求心安之共情。终叹漂泊,理想与现实之殇。
处暑后风雨
元·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疾风骤雨现夏末秋初,强对流天气由大气环流调整所致。疾风如清扫工,驱散湿热,预示酷暑将尽,秋意渐浓,展现季节更迭规律与气象要素互动的复杂性。
“炎凉瞬变”,反映人们对气候敏锐感知,纸窗漏风显古朴生活细节,“纨扇笑无功”则幽默表达季节更替的无奈与释然。
“儿读秋声,忆醉翁情”,融合文学与现实,孩童诵读《秋声赋》,共鸣欧阳修笔下秋意,怀念文豪,寄托美好向往,于秋宁中寻心灵慰藉。
【更多诗词中的处暑】
七月三日喜至郧县山行兼旬至此始出
元·宋褧
稻花香里过琳宫,一舸斜阳汉水东。
下马已辞山巀嶪,开轩仍见竹葱茏。
画檐不碍迎霜叶,玉宇频来处暑风。
童御无知友朋远,满襟幽思与谁同。
偶得寄东所二首其二
明·陈献章
登高未必高,老脚且平步。
平步人不疑,东西任四顾。
岂无见在心,何必拟诸古。
异体骨肉亲,有生皆我与。
失之万里途,得之咫尺许。
得失在斯须,谁能别来去。
明日立秋来,人方思处暑。
上东华咏蝉
明·伍堣
蝉若与山深,深山不可寻。
鸣虽应以候,听亦岂无心?
日暮林中送,人间枕上吟。
岂惟处暑至,对此自沉沉。
雨
清·黎简
昨暮朱霞高半天,鱼经心法九江传。
早秋干叶雨清绝,处暑凉风人黯然。
苏肺潜知月胜火,忧农深笑士无田。
聚粮三月安慈母,少病孤儿减药钱。
处暑诗词蕴含丰富历史与文化,反映古代风俗与审美。研读可洞悉文人生活与精神,感受自然热爱与敬畏。诗词为古今桥梁,沟通人心,既赏自然之美,又品人生百味与哲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