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块皱巴巴的小布,我保存了许多年。
是我上大二的时候买的一块桌布。
是纪念,也是警醒。
那年九月,天气还是东北的“秋老虎”。
上午,得到通知——下午两点,全体搬家,换新教室。于是,我们就开始热烈讨论新教室的样子。充满期待。
彼时,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
我喜欢第一排。
首先,在门口,方便。
其次,上课时,如果课堂吵闹,根本搅扰不到我。老师和外教讲课时总会和我目光接触。那是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第三,前方无人干扰我的视线。除我之外的32人吃什么,做什么,买什么,聊什么,我一律不知道。
下午两点,我准时到旧教室。却冷不防愣在那里:空无一人,只有我的一桌一椅孤孤单单在那里。新教室吵闹声,桌椅碰撞声让我来不及太多反应,就开始搬家。
晃晃荡荡到新教室时,前方任何一处都没有了我的位置,已被先来者占据。我只好在教室最后一排最左的一个角落里,勉强安放了桌椅。逼仄,狭小,憋闷。却毫无办法。
因为都是成年人,在校的任何事,没有家长,老师的任何参与干涉。我不情愿,不习惯坐最后一排。可是那又怎么样?我想哭,可是那又怎么样?我迟到了。别人凭什么等我?别人凭什么给我留第一桌的位置?别人凭什么提醒我早点到去选择最佳位置?
以后的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相当憋闷。一抬头,全是脑袋。全班所有人的动作尽收眼底。老师讲课,听起来很费劲,甚至接收不到老师的目光。烦不胜烦。
后来,我开始慢慢习惯,慢慢调整自己。
学会在不安静中寻找安静。把自己的课外书全都搬到这个小角落,把水壶水杯搬过来。出入不方便,就把衣物放这几件。而且,还买了这样一个“另类”的小布作为桌布。让我的周围和身后成了一个温馨的“茶歇”角。甚至吸引了很多同学来这里“茶话会”。
现在想来,人生每发生的一件事,都是提醒。搬家这件事,提醒我,1:任何事要提前准备,任何事。永远提前。通知说两点搬家,而那天两点,只有我一个人,”准时”到了。其他人都已经在教室安坐了。2:没有人会像你父母一样,有责任和义务一直等你,一直提醒你,把最好的留给你。任何一点疏忽,最后承担后果的都是你自己。
后来,当我慢慢习惯了最后一排角落的位置后,我想起了苏轼的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如果,找不到最佳位置,那么就让自己所处的位置“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