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看过一本书,它说:写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于是,我很乖地遵循了这一法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很多有名的文人写的文章好像也是这么回事,他们随便的一个感言都可以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他们好像也是想到哪里了,就写到哪里了。
但是结果不一样了啊。他们名垂青史,而我却依旧还在文学的底层苦练。直到有一天,有人和我说:“你写的东西其实不咋地,我不懂你要表达什么,总之感觉就是不像我看过的那些名人的文章。”
于是啊,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我所看到的只是那些文人成功后的表象,并没有看到他们成功的本质。我注重形式上模仿,我却一直都没有摸到精髓。我不得不大方地承认,我是一个门外汉,还是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除了按照公式一步步地演练,理性地输出文字,我似乎一点儿也不懂得如何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图,以及自己的价值观。
难道真的是因为文理学科不同,导致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文字输出后,情感变得不一样了?或许吧。但我还是坚定地认为文字是需要套路的。
文字需要套路,就好像古代诗人爱玩的诗词一样。诗有平仄严格,词有词牌限定……就像玩游戏一样,有一定的规则要遵守,只是文字游戏显得文雅罢了。即便是戴着镣铐,也要舞得出彩,这就是我目前对文学的感觉。
但是,文学这种套路好像有很难琢磨。表面上是懂了,可真的是写出文章了之后,就总是缺少些东西。作者自己是看不出来了,但是作为读者,那可是一眼就能明了啊!
不过,作者好像并不需要考虑读者作何感想吧。自己的文章只是自己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若是有人能懂,那就很好了,有种知音的感觉。但是要是读者不懂,那应该也不能强求。若是非要强求,那就是作者没有熟悉文字的套路了。
我在想:一个知名的作者,应该是一个深谙文字套路的人。他知道哪一个词比较能扣人心弦,他明白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才能博人眼球,他了解哪一个位置放上段子能带来不一样的冲击……这,就一步一步导致了商业化文章的出现。作者的用途不是用来抒发情感,而是用来博得读者的眼泪,说得现实点,是为了获得点击量,获得名气。但是,这也没什么值得批判的,它只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因为千百年以前,文字的套路就出现了呀!只是那时候文字传播的媒介没那么多样化和快捷。而现在,科学的发展带来的快节奏传递,让我们看清了这一真相。鸡汤文出现了之后,就有毒鸡汤。一切来得猝不及防,但又很理所当然。
随着社会快速地发展,文字的套路又会有新的花样出来。这是可喜的,但也是可悲的。喜的是套路终于有所创新了,悲的是作者只看套路不重情感抒发。就好像某些综艺节目一样,选手介绍自己时候,大多数都是上演苦情剧,因为他们知道这样能得到裁判乃至观众的同情,是个加分项。但是看多了之后呢,裁判和观众都麻木了。不少网友戏说:“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的套路。”
文字也不例外。单一的套路被看穿了就会遭人唾弃,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变换套路,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套路只是手段,情感才是核心。
所以啊,文字是有套路的,也需要套路。但是不能光有套路没有情感。
我好像站在了上帝视角,看穿了这一切,然而,我还是一个在文字底层艰苦奋斗的人。写这篇文章只是单纯地抒发一下自己对于文字的一点认知,但是这认知还是不够的,期待能悟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