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的概念听说了很久,但一直没有深入了解过。恰逢近期正为家中不断堆积的物品而苦恼,爱整洁的老公常常对我喊:“能不能给我把这些破烂儿扔了啊?”。我总是口头答应着,心里却各种不舍,偷偷盘算着该把它们藏在哪里。就这样,不断纠结不断苦恼着,长长久久,反反复复。
机缘巧合,在一篇喜欢的公众号文章里,看到了作者在断舍离前后整个生活状态的巨大变化,迫不及待买来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系列书籍以一探究竟。
其实我的心里是存着疑问的:“有那么神奇吗?一定又是在炒作概念。”但山下英子小姐并没有给我吐槽的机会。
第一本《断舍离》刚读到一半时,我已经对家中无处不在的杂物产生了严重的抗拒与不安:孩子已经不怎么玩儿的玩具、当季或过季的衣物随处可见;一次性餐具的“收藏”也是我的习惯之一,总感觉什么时候会用到;永远不会用到的各种收藏品永久地占据着各种储物柜的最里面部分;已经被技术革新淘汰掉的各类电子数码产品;最让我头疼的是那些几乎要从衣柜里面溢出来的多年沉积的衣物,可是我每天都在为没有衣服穿而苦恼…相信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存现状。
很想马上开始“断舍离”,无奈这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一个较为集中的时间进行,我正在找寻这样的一个恰当时机。我想,或许可以分阶段实施。
那天,借着去地下室找东西的契机,我首先对地下室储存的各种“很好的、某天可能用得上”的各种规格的包装箱进行了“断舍离”,有的送给了快递公司“物尽其用”,有的送给了“收破烂儿的”,地下室的空间一下子腾出来不少。心情也顿时轻松舒畅起来。
这只是我很简单地尝试性的第一步,随后,我将进一步清理地下室堆积的其他杂物,然后就是比较容易清理的孩子的玩具和衣物,接下去可能会是厨房和卫生间,最后将挑战难度最大的我和老公的衣物部分。
“断舍离”行动才刚刚开始,我们家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大逆转,说出诸如“这个是破烂儿,统统扔掉”、“那个放着永远不会用,送人”等等话语的人变成了我,而说“还是先留下吧,说不定哪天就用到了,先放地下室吧”的人变成了我老公。于是我开始用书上学来的东西给他洗脑,“现在不用的东西其实永远都不会用”、“物品使用才有价值,应当物尽其用”、“破烂儿堆积太多会消耗我们的能量”…
现在,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读书及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分享给正在读此文的你,希望你也能从断舍离中得到解脱,最终找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感悟1:从“断”和“舍”做起,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当下不需要的物品,管理好你的空间“闸门”
我们的家里之所以被各种需要或不需要的物品塞满,首先是因为我们没有管理好物品的“入口闸门”。看到打折时即便当下用不上也买回家;本打算买小瓶的调味料因为大瓶打折更划算而搬回家,结果放在冰箱直到过期都用不完;本打算花1000元买一条夏天裙子结果看到一件5000打折成1500的秋冬外套,觉得很划算于是买了外套,最终还是没有裙子穿;还有一些则是不请自来的礼品或赠品:买牛奶赠送的杯子、买生日蛋糕赠送的蜡烛、刀叉盘子、家人朋友或者参加某些活动时馈赠的纪念品等等…储备了够好几年使用的毛巾、床单、袜子、卫生纸、香皂肥皂、牙刷牙膏、洗衣液…
其次,我们也没有对不需要的物品打开“出口闸门”。面对家里四处堆积的物品,我们常常这样想:“留着吧总有一天会用到”、“扔了太可惜了,还能用呢”、“这可是当时我花了好多钱才买的,怎么能扔呢”、“这些东西有纪念意义,应该留着”、“孩子不用的小了的这些衣物玩具说不定过几年生了老二可以用”、“(结婚的昂贵礼服)也许有机会还能穿,作为珍藏也不错”、“这些衣服也许哪天有了合适搭配的衣服还可以穿”、“等我瘦了这些衣服就能穿了”、“这个棒球帽等我打球的时候能用到(但事实上你几年都没有去打过一次球)”…其实,这些东西你根本不会再用到。
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掉进折扣的陷阱,被捡便宜心理捆绑,完全忘记了这些东西可能是我们当下并不需要的;我们会因为某些物品太高级了舍不得用而将其永远的束之高阁;我们会因“万一用完了家里没有怎么办”的过度担忧而储备过多的日常必需品;我们也会因“扔了太可惜”而保留着很多很多永远不会用的物品。这些都是你我或多或少都有的通病吧。
这样的动作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我们的家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总感觉空间越来越不够用了,心里光想着有一天能买更大的房子就好了。殊不知就算给你1000平米的别墅,恐怕也总有一天会被你对物品的贪念所“堆满”。
你还能记起你的新家刚刚装修完毕摆好了崭新的家具、只放了一些必需品,整洁得如同样板间、充满了艺术气息的最初的样子吗?你想让你的房间回到那时候的样子吗?那就请你对那些因各种理由要进入你的房间的物品好好甄选,对那些占据你空间但永远不会使用的物品敞开大门,掌管好你的空间“闸门”,只有这样,你的房间才能回到它本来的样子。
把属于你的空间重新还给你,这也是断舍离能带给你的第一层次的改变。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感悟2: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面对房间里那么多多年积累的物品,我们当如何进行取舍呢?
第一原则:“我要用,所以它是必须的”。
在抉择是否购买或是否扔掉时要反复问自己:这是我当下必须的吗?我会使用吗?我真的喜欢吗?这个符合我的形象吗?主语一定是“我”,而不是“物品”(它真的很划算、它真的很漂亮/很可爱/很独特、它真的好可惜/很昂贵、它真的还能用)。让家里使你“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物品替换成你“需要、适合、舒服”的物品,一切会变得不同。
感悟3:你怎样对待自己,决定了别人怎么对待你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家里珍藏着许多比较昂贵或高级的物品或礼品比如一个顶级品牌的杯子、一套精美的餐具,亦或是小到一条图案特别漂亮的但比一般毛巾价格高出许多的毛巾或者一个价格较高的精美的笔记本等等,因为精美因为昂贵因为高级,你始终将它束之高阁,总觉得自己用了有点可惜。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习惯,其实是在潜意识中暗示着你自己不配使用这样高级的东西。
同样,如果朋友给你送礼物,如果你是每天使用一次性餐具、穿淘宝衣服毫无讲究和档次感可言的人,还是一个生活讲究要求品味使用高级物品的人,对方在礼物选择上会有什么不同?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同样决定着别人对你的判断、定位以及对待你的态度。
你可以自问:“我能否从随便选东西提升到选择更好的东西呢?哪一个我会更自信也更容易被别人重视?”
如果只允许自己使用较为高级的东西,看待自己的方式和角度都会发生改变。你不妨也试试看。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开始使用时也许会很小心翼翼,浑身别扭,生怕弄坏弄脏,等到了你日常随便使用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到那个时候,你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周围人对待你的方式和态度有了怎样的转变。
让我们都来努力成为那种能配得上那些高级物品的人吧。为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让我们从日常使用的物品开始,进行一场意识上的革命吧。期待你的改变。
感悟4:“**控”,只是一种“执念”
“控”源于英文单词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con),日本人借用过来(コン),按照日语语法形成“某某控”的语言景观重构,如Loli控、傲娇控、双马尾控、蝴蝶结控、铃铛控,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基本的解释和“癖”相似,表示强烈的嗜好和喜欢,有时候过于极端会给人BT的感觉,所以“控”是有些贬义意味的。
“控”是一种新式的社会认知的自我投射。人们沉浸其中,似乎被物所役,无论该物是宏大的还是细微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有形的还是无形。实际上“所役”等同于“所自役”。就像哲学家鲍德里亚说的那样:“不仅是物对人的包围,更是物的意念对人的包围”。人们投射到物上的意识要远远超过于物提供于人的使用价值,这是“控”的真正形态。
断舍离中将这种“控”成为“执念”,是人对物品的一种无法自控的欲望和贪念。身边朋友中便有典型的“服装执念者”,“化妆品执念者”,我自己则是典型的“图书执念者”,如果要求我把生活中各类物品逐一舍弃,最终只能留下一类的话,那我可以不要衣物不要化妆品,最后留下的必然是图书。
如果物品不再是“为我所用”,而是成为了我的“主宰”,那它们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你还会喜欢它们吗?你还能自信起来吗?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人必须学会掌控自己的欲望。
某种程度上,物品还可以映射出一个未知的自己。
所谓“扔不掉东西”的人,山下英子小姐大致归纳了三类:�逃避现实型(收拾的过程太麻烦所以干脆不动)�执着过去型(对过去的时光和物品的难以割舍)�担忧未来型(万一缺了怎么办?困扰、焦虑不安,喜好囤货)。我个人补充一个第四类:物品占有型,就是对物品的一种占有的欲望,拥有越多越好,拥有了再说,用不用不重要,要的只是“拥有”的感觉,这就是一种“执念”。当然,每个人可能都是其中几种的混合体,比如我自己,可能就属于二、三、四类的混合型。
现在,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化到了一个物质充裕甚至严重泛滥的阶段,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充斥着那么多能用却根本不用的东西,有时候是因为太多了根本用不过来。我们的空间我们的生活被数量庞大、多到塞不下的物品所占据,有时真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于是常常为无法收拾而购买各种收纳工具、四处寻找收纳技巧,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依然烦恼。
又是换季的时节了,多少家庭主妇为衣物的整理替换而正苦恼不已吧。还有,你的京东淘宝购物车、收藏夹塞着几百甚至上千的物品,永远都买不完。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长草已久的物品一旦尽收囊中之后,开心过后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不妨假想一下,假如你在京东或淘宝购物车里的东西全部下单之后,喜悦过后会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其实,物品多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在避免囤积物品的同时,人对物质的欲望也会慢慢淡薄,精神世界反而会异常丰富起来。
所以,我们必须放下这种对物品的“执念”,让我们的身边只留下最需要的物品,让当下不使用的那些物品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物品要使用才有价值),让整个世界都回归到物尽其用的状态,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平衡!
感悟5:通过对“看得见的世界”的改变来达到“看不见的世界”的改变
相信你我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收拾了家里物品之后,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快了。把堆在房间里的那些犹如便秘状态的破烂儿全都扔掉,有人得到了更加意料之外的收获,比如睡眠不知不觉地变好了,或者是不再烦躁不安,能气定神闲地做事情或读书了等等。这就是所谓通过对“看得见的世界”的改变来达到“看不见的世界”的改变的奇妙所在。
断舍离不但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更是自我探索的工具。通过反复扔破烂儿的行动,头脑和心情都能变得清爽起来,也能整顿好居室环境的气场。等到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都恢复清爽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自我形象也变得清晰起来。
所谓断舍离,就是在不断自问自己与物品的关系、筛选物品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用“需要、合适、舒服”代替“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最终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进而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提高对自己的信心以及自我的认同。
感悟6:“选择力”是断舍离的衍生品,断舍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在“选择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在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我自己想要做什么”的自主性也会大大提高。
突然意识到,我自己便是一个严重缺乏“选择力”的人,因而也缺乏自主性和决断力。特别是在某些方面,比如去市场买水果,常常会觉得这个也行,那个也不错,即便试吃完也不会有太明确的判断和选择;比如逛商场选衣服,同样也是这个也行那个也不错,犹犹豫豫,毫无判断,难于抉择;再延伸到生活中对人对事的许多方面,总是被“辩证”的思维困扰,觉得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因而做不出评判和抉择。
我一个最亲近的朋友还有我老公,则是典型的自主性极强的人,逛商场选衣服只需要“扫几眼”就大致判断出了自己喜欢或不喜欢、适合或不适合的东西,选择非常果断,虽然有时候也难免有些“武断”或者“不仔细”,但是好在干脆利索,能节省不少时间和心力,不像我总拖泥带水含糊不定。
如此缺乏“选择力”的我,断舍离起来只怕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但是,反过来,如果是让我帮助别人做选择、扔东西,则会异常痛快。比如替老公收拾衣物,或者替父母收拾冰箱,稍问一句,从对方的口气中大致就能清晰判断出他与物品的本质关系及需求程度了。而一旦面对自己的物品,由于某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会变得异常艰难,各种不舍,进而蒙蔽了对“已经毫无用处”的清晰判断。
希望我能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选择力”和“决断力”,不再在各种纠结中耗费宝贵的时间和能量。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物品如洪水般泛滥的时代中,似乎人人都在买买买,人类应该节制自己对物质的过度欲望,而不是让泛滥的物品侵占我们的居所、侵占我们的时间甚至心灵。
知行合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们每个人能把自己“知”的10%付诸于“行”,那我们的状态可能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够真正实践的人。
断舍离,同样重点在行动上,而且要持续不断地行动,反复进行断舍离,只有这样,你的生活才能保持一种清爽舒畅的状态。
如果你如我一般,刚好“想要改变点什么”的话,那就从简单的断舍离开始吧!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个变得越来越好的自己!
我希望两个月之后我能骄傲地写下这样的文字: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现在我们家基本又恢复了新房子时的简约状态,杂物少了,心情也好了,我们也终于又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声明:文中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