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弄清了文艺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构成方式之后,英伽登着力研究认识文艺作品的过程、方式和结果。
首先,来看文艺作品的认识过程。
英伽登认为认识过程取决于文艺作品的结构,由于文艺作品是异质的、相互关联的多层次结构,所以认识也是由不同的、密切相关的环节构成。
1. 在字音层——读者对语音层的关注瞬间完成,快速过渡至意义层、多重图示化方面层、以及再现客体层。
2. 在意义层——字音所携带的意义并非作者或者读者的主观意图,而是一种公共意义,一种“心理行为的客观的意向性关联物”。这种关联物超越了个别意识,确保写作与阅读的同一性,也即确保作者和读者理解的是同一种“意义”,这就是主体间的同一性。
3. 在多重图示化方面层——作品的意向关联物只是一些图示化的方面,留有很多“不定点”和“空白”。形象地说,关联物只是骨架,读者要通过“具体化”的积极阅读将其填满血肉和生气。“具体化”的工具就是想象,当然想象不能超出作品图示化结构限定的范围。所以积极阅读就是:在作品图示化结构范围内展开自由想象的阅读。
4. 在再现客体层——读者将众多句子所投射的互不相干的事态综合成一个完整有序的客体世界,并洞察其中的“形而上质”。没有综合,作品就无法成为完整的审美对象;没有深入洞察,就无法触及作品的真正内核。
英伽登还附带提及了科学作品阅读,其目的应该是突出文学作品阅读的复杂性。
1. 科学作品要求读者关注词语所指涉的外部真实客体,而文学作品则要求读者关注作品内部的虚构世界。
2. 科学作品阅读仅关注语义层,而文学作品阅读则要综合考虑所有层级。
其次,来看文艺作品的认识方式和结果。
英伽登将文艺作品的认识(阅读)方式分为三种:前审美阅读、审美阅读、以及后审美阅读。
1. 前审美阅读——读者并未将文艺作品具体化为审美对象并进行沉浸式体验,而是始终以冷静的态度分析具体化之前的文艺作品本身,以获得作品本身的知识。因此,前审美阅读始终要抑制填补“未定点”的冲动,并抑制对文艺作品的情感反应。
2. 审美阅读——将文艺作品具体化为审美对象,并始终沉浸在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当中。整个过程如前文所述:读者依靠自身经验或想象填补意向性关联物留下的不定点和空白,将关联物具体化为完整的审美客体。不过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具体化过程虽然因人而异,但最终要受作品的图示化结构的制约;第二,具体化过程是一个基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序列而逐步建构审美价值序列的上升递进过程。
3. 后审美阅读——对审美阅读的反思性认识,目的是要获得有关审美阅读的知识。后审美阅读会遭遇到两大困难:第一,审美具体化是一次性的,拒绝重构;第二,审美具体化是格式塔式的,无法拆解分析。因此,对审美阅读的反思是极其有限的。
英伽登认为1和3属于学者型阅读,目的是进行学术研究,2属于读者型阅读,目的是获取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