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购买了很多所谓的知识付费内容,然而年末已至,却发现最有用的竟然是上个月学习整理收纳的课程。
学习这个课程以后,让自己立刻就行动起来。因为实践的场地实在很多,就在身边,而动手操作以后的效果又是那么的明显,所以让你有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感觉。哈,竟然爱上了整理。
看到屋子中的某一处,就超级想动手去做些整理。所以这三周,趁着一些闲暇时间,把自己的书房、衣橱、门厅等处收拾了一番。看着收拾前后的对比,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特别是衣橱,采用新的折叠方式将衣服整理好以后,心里真是可以美滋滋一阵。其他地方暂不做收拾是因为孩子玩耍过后又是一片狼藉,你看不出效果,自然兴趣大减。
但是在收拾的时候,最困难的其实是扔。因为总是会有很多的念头,觉得或许以后会用得上。如果说你觉得是否要扔掉一件物品取决于你认为其对自己是否有用,那么又要用什么标准去判断是否有用呢?
这是在整理中的一个疑问。猛然想起整理界的一个概念“断舍离”,之前的理解就是买东西就买尽量好的,这样就不会囤东西,再加上偶尔的收拾,扔一些东西,那么家里就会变得更整洁有序一些。可是,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样呢?我满怀好奇,于是就去购买了山下英子的书《断舍离》一探究竟。
虽然还未看完此书,然而基本概念却已经让我对这个概念肃然起敬。
断舍离与其说是在处理物品,不如说在处理自己,其基本出发点是站在“我自己”。对于这样物品,是“我还需不需要它”,而“扔了可惜”这样的想法就把物品当作主角了。其想达到的境界就是“不需要收拾的收拾术”。
如何不收拾就能达到收拾干净的状态?从“断”源头,“舍”破烂,最终达到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而让自己周边的物品和环境能够自然新陈代谢。
所谓“断”源头,就是在购买物品时能够三思而行,不贪小便宜,不囤货,不凑单,对于“不需要”的东西“不接受”,“只”添置适合自己的“必需品”。所以,在源头上就选择让自己舒服、合适、必要的东西。那么对于原先积累的破烂呢?要割舍这些物品,主角是“我”,时间轴是“现在”,也就是说以“我现在”是否需要作为评判标准来确定物品的去与留。而完成了前两步,第三步“离”是自然而然会来的,即水到渠成。
读到此,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主角”和“时间轴”的强调,给予了我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自己在此之前却没有想到。
如此说来,要把家里的东西更新一下,就得购置很多东西?
我认为这个概念讲究的不是一次性效果,而是伴随着未来的很多时候,是一种新陈代谢式的更新。所以不用推倒重来的壮志雄心,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收拾中,不断地实行。假如现在有些物品实在是还有些不舍,那就留着,等多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如果在未来的几次收拾中,你都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那么你就可以自然地做出抉择。
脑中有这个理念,就会让你在行动中有所意识,在今后的每一次购买、收拾中,不断去让自己的生活运作地畅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