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 你是你 我只过我自己的人生 你就过你自己的人生 收起那些晦涩的说教 好好做你该做的事 ——金希澈
我的男神金希澈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是我,你是你。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不禁想,不愧是男神,面对他人的指点,竟能回应的如此帅气坦荡。
在那之后,这句话也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每当有人对我的人生过分的指指点点时,我都会以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原来想,除了率性坦荡,他还是一个很有边界感的人。
边界这个词,常常在心理学界用的比较多,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也想借此说说我的理解。
所谓“边界”,我的理解是,两个人的关系,既能有适当的亲密感,也不会让其中任何一个人有被吞没的感觉。
当然,这个度很难把握,要做到恰好是很困难的。那至少这段关系,是可以允许其中任何一人在觉得他被侵犯时,表达他的真实感受。
对于边界感,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作为“未婚大龄女青年”,每逢过年,毫无意外的,家人朋友都会关心我的个人问题。
有些亲人会关心的问几句,我其实还蛮感动的。但是,偶尔也会有那么一两个“不太识趣”的人。
记得有一次,两个长辈跟我讨论有关我的穿衣打扮问题。自觉审美品味不怎么高的我也乐意向他们请教。
一开始气氛挺融洽,长辈也教了我一些穿衣搭配的技巧,学到了这些的我也兴致勃勃的计划要尝试新的穿衣风格了。
可是两位长辈越说越起劲,从头到尾把我批评了一顿,即便我反复的说明原因,她们也完全没有要稍微站在我的立场上考虑我的感受的意思。甚至于我每解释一句,她们都要反驳我,到最后,我完全失去了跟她们继续聊下去的动力了。
我心里憋着火,又碍于长辈的情面,只能默默的忍着。后来仔细想想,因为自己的边界被侵犯了,愤怒又无处发泄,才会觉得如此难受。
具体来说,就是她们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让我觉得――我的想法是错的,我不能按照你自己的意思来,我得按照她们的想法来才是对的。这让我有种失去自我的感觉,于是我不自觉的想要反抗。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亲子关系中体现的尤甚。
常见的就是,在很多家庭里,父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比如,有些家长会不顾孩子的意愿,偷偷把孩子的高考志愿改掉;
再比如,有父母不同意孩子自由恋爱的对象,强迫孩子娶(嫁)别人的;
还比如有父母觉得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孩子家的钥匙自己一定要有,并且出入孩子家时连招呼也不打的。
我自己的经验是,当别人侵犯我的边界时,我会选择带着愤怒反抗或者极其勉强的顺从。事实上,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因为你,我不能够做我自己”。所以,不知不觉中,我对对方有了敌意。
这种敌意,会让我变得有攻击性,而这种攻击性被对方感受到之后,对方也会本能的释放更多的攻击性,如此往复,事情变得越来越糟。
那有没有可能做到不含敌意呢?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
1.换一个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美国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在授课时教了一个小练习:一个人向你打出一拳,你可以当面去感受这一拳打来,你也可以转身站在对方的后边,从这个角度感受他。
根据武志红的体验,这两种感受截然不同,第一种情形下,你会感觉到紧张,而且会有恐惧或怒气升起,而第二种情形下,你的身体是放松的,而且会对这个人产生一种理解甚至悲悯。
2.假若你似乎不得不顺从,那你也可以没有敌意地去顺从。
有些时候,对方会极力坚持自己的做法,已经到达了似乎绝对不能沟通的地步,那该怎么办?
对此,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的建议是,如果你必须要顺从,那么你可以告诉对方,我不是因为你的压力而顺从你,我是主动选择了顺从你。
最后,我想说的是,也许,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侵犯我们边界的人,但至少,我们可以去尝试,用不带敌意的坚决,去面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