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说了民族文化对个人的影响,甩出了一个“高权力距离指数”的新鲜名词儿,让我等老 百姓觉得生活在高权力距离指数国家是不是就没有竞争力了呢?
今天我们来说说民族文化对我们亚洲人的另一个影响,我想你就会更爱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卓越的语言文化(我一直认为汉语是全世界最好的语言,从小到大从没有改变过这个想法),亚洲人在数学上的天赋就来自于语言文化,英语和汉语语言长度上的差异造成了英语和汉语在记忆上的时间差距。中国汉语有着最佳的记忆优势。一个4岁中中国孩子平均可以数到40而一个4岁的美国孩子只能数到15,这就意味着在学习数学方面,同龄的中国孩子要领先美国孩子50%左右。亚洲的数学发音普遍很短而且数字本身也更具逻辑性和规律性,这样就非常有利于记忆以及直观的运算,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提高难度会降低,然后就是马太效应再次发挥了魔力。
那么除了语言文化的优势是否有其他文化付诸于亚洲人对于数学的优势呢?中西方在数学体系上的不同也揭示了其他方面的不同,或许在数学上的卓越能力是源于所处群体的文化。
作者提到了水稻种植,认为亚洲农耕文化尤其是水稻种植对于中国人的数学天赋有着历史久远的影响,水稻种植要比其他种植更加的辛苦,克拉哈利沙漠灌木丛里的土著全年的工作时间不超过1000小时莫名其妙为什么有坚果吃还有去种植,18世纪的欧洲农民全年的工作时间不到1200小时整过冬天像冬眠一样宅在家里,而种植水稻的农民全年工作超过3000个小时即便是寒冷的冬季也要做一些副业开源,穿越到**的城市生活,全年的工作时间也将近2000个小时(8*5*48)如果是周六也上班或者经常加班,那么一年达到30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简直轻而易举。这种勤劳并不仅仅体现在水稻种植上面,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及学习生活中,勤奋努力的人是受到敬佩的,不管是处于社会的哪一个阶层。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体现为权力距离指数上的重要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三个维度或者两个维度,而是四个维度上的差别。历史学家大卫·阿古什在对比了中国和俄国的谚语之后,发现两者差别非常明显。一句具有代表性的俄国谚语说道:“没有老天的恩慈,地里哪来的粮食?”这反映出奴役体制下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中国的谚语则反映出他们的信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深远的影响着我们,这也为我们高质量的积累10000小时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热爱我们自己的国家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共同体的环境里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更加优化我们的民族文化并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其实都已经在做这件事儿了,就像冬至来了全家一块儿吃个饺子那么的自然。
所以,接下来的,就是让我们做的比之前更好吧。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