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的《深夜食堂》,最近成为了众所矢的。几乎是一夜之间,这部主打美食的新剧已然超越了国产著名烂片《富春山居图》,以2.3分的豆瓣超级低分成为了国产片第二大烂片。第一烂片的宝座被一个闻所未闻的片子给抢先占了,评分为2.1分。
好好的一个食堂,在观众的心里,混得还不如灵堂,也是可怕!
深夜食堂其实说白了,是所有饥饿躯壳的补给所,那些工作到很晚饥肠辘辘的人,走过一片片昏黄的路灯,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喝一口暖胃又暖心的热汤,吃一顿可口的饭,当胃被美食填满,整个人又再次元气满满,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勇气;它也是所有孤独的灵魂的收容站,那些孤独的人,难耐长夜的寂寞,呼三朋四友,寻一家不打烊的店,叫几个小菜,一打啤酒,喝得丑态百出,聊得口沫横飞,第二天,又人模人样地站起来走到了人群里;还有那些失恋的小姑娘、小伙子,叫一个小菜,几瓶啤酒,一边流泪,一边喝酒,眼泪和着饭菜,一起流进了嘴巴……
日版的《深夜食堂》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走进食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有着自己的小确丧、小确幸、小烦恼、小惆怅,在他们身上,我们多多少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隐藏在暗处的伤痛和辛酸,看到在痛苦中的温暖和治愈。
但中国版的《深夜食堂》,你却稳稳的只能看到一个字,那就是假。生搬硬套的故事,浮夸的表演,让整个剧集充斥着COPLAY的味道,一群中国人,却演绎着日本人的生活,让人有一种尴尬的疏离感。
这部剧最大的问题不是演员的演技浮夸,也不是黄磊的人设崩塌,而是在于其太刻意地模仿日版的《深夜食堂》,除了明星本土化,其他的一切,都是舶来品。空有躯壳,没有灵魂。
食堂的装修与布局简直与日本的食堂如出一辙,餐桌和座椅都沿用了日本的风格。
这还不算令人感到诡异,更诡异的是,作为一个本土化的食堂,黄磊竟然穿着和服,踩着木屐,完完全全一副日本人的打扮。
甚至于连日本深夜食堂老板脸上的那道疤也都原封不动地复制到了黄磊的脸上。
这种事无巨细的模仿,让这部剧充满了东施效颦的味道,它就像一个完完全全的复制品,那种感觉,就像把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搬到天安门广场。
人设方面,也有同样的毛病,从娘娘腔大叔,到一胖一瘦的销售员,再到沉默寡言的黑社会大哥,以及吴昕领衔的泡面女子天团,都原封不动地粘贴复制了日本的,但复制得又不是那么有味道,看上去非常粗劣和虚假。
日本的黑社会大哥沉默寡言,戴着一副墨镜,显得阴郁深沉。
而中国版本的这个黑社会大哥,丝毫没有大哥的气场,倒像是从盲人按摩店刚下班回来的盲人按摩师傅。
把日本的黑社会安插在中国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日本黑社会几近合法,这样大摇大摆出现在居酒屋也是稀松平常,但是在中国,这种西装革履温文尔雅的黑社会大哥是不会出现在一个小破食堂的,出现在食堂里的只可能是穿着花裤衩子的小流氓。
除了水土不服,对人物的标签化和脸谱化尤其严重,泡面三人组中有一个女白领,一个刻板的学霸女博士,还有一个是名牌控剩女,她们其实并没有故事,对她们的人物塑造就是简单粗暴地贴标签:名牌控、女博士、剩女……
只能说,这部剧遭受如此多的非议,也真是实至名归,想要开创一个温暖治愈系的深夜食堂本意是好的,但是这种毫无思考的翻拍,只能拍出一个空壳,而拍不出魂来,它离观众很远,远到虚假,看着非常之尬。所以,《深夜食堂》的失败绝不是黄磊的问题,也不是某些演员浮夸演技毁掉了这部剧,毁掉这部剧的其实是幕后的团队,他们对这个IP缺乏思考,说是翻拍,其实根本就没有本土化。
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国情,在中国,深夜食堂其实是24小时开门的麦当劳,是从下午五点开到早晨六点的大排档、烧烤摊,是学校门口推着小推车卖小吃的流动摊贩。
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传媒大学门口的一条街道,早晨经过时,还是冷冷清清,但是每当晚上8点多经过那里,街道两旁都是推着小推车卖各种吃食的摊贩,烧烤、冷面、关东煮……腾腾地冒着热气,而在每个摊位前,都围坐着一群学生,有的艳丽,有的朴素,有的欢声笑语,有的独自喝着闷酒。此刻,是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故事,这里的东西不一定多好吃,但是却总让人无比流连,因为身处人群,你会发现,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而不是虚假的空中楼阁。
至今仍怀念学校旁的小餐馆,餐馆里的吃食倒记不清了,可是记得那时的故事,那时的友情和爱情都纯粹得让人想哭。我记得高中时有一次失恋,一个朋友请我去学校旁的小面馆吃面,每人点了一瓶酒,一碗面,面和酒的味道如今全忘了,只记得,他一杯一杯劝我喝酒,一瓶酒下肚,我不省人事,几乎瘫倒在桌子下,我忘了他是怎么弄回寝室的。但醒来时,就立刻忘了那个该忘记的人,而却永远记得这个朋友。
其实,每个城市的麦当劳也是最有故事的地方,曾经有几天,我很早去麦当劳,很多人都趴在桌子上睡觉,有背着背包的年轻人,有相互依偎的情侣,还有一个人霸着整张桌子的胖大叔,他们来自哪儿?他们又将去哪儿?他们为什么睡在这儿?为什么有家不回?
其实最有中国特色的深夜食堂应该是遍布街头巷尾的烧烤铺子,夏天里在门口摆几张桌子,简陋的塑胶椅子,夜幕降临,下班的男男女女前赴后继,男人们一边喝酒,一边谈着生意、职场、女人,顺嘴就吹牛逼,喝醉了嫌热的还当众脱下上衣,光着膀子,粗矿地端起酒跟周围的人碰杯,口齿不清地说:来,兄弟,走一个……
上一次去烧烤摊,旁边有个姑娘失恋,喝醉了酒,放声大哭起来,呜呜呜的一边喝一边哭,一个朋友在旁安慰着,她却一直不肯走,她哭得肩膀耸动,四座皆惊,但没有旁人上去管她,任她哭一场,谁还没有个想尽情哭一场的时候呢?哭够了,一切也就过去了。
我觉得沉迷深夜食堂的人,多半是孤寂的吧,因为孤独,所以要往人多的地方凑。有一次跟朋友聚会,在一家烧烤摊,老板异常热络,和每一桌的客人都会打招呼,然后喝上一杯,来到我们桌上喝时,有一个朋友和他聊了起来,从天气聊到了出生地,聊到喝酒,我们中途散场,而那个朋友就与老板一直喝到了天亮,听说中途还和其他人拼桌喝,真羡慕他们,居然有那么多话可以聊,但同时,也感到他身上的孤独,要有多寂寞,才想要和陌生人聊上一夜啊!
故事,就藏在街头巷尾里,而不藏在一个模式化的食堂里,在中国,安抚孤寂灵魂温暖空空如也的胃肠的,多数是路边摊和烤串店,而不是异国的居酒屋。我想,黄磊版的《深夜食堂》失败就失败在,用一群中国的面孔,去讲着日本人的故事,那故事离我们太远了,远到我们毫无兴致。
好的故事其实离我们不远,而大多数时候,是艺术家们舍近求远了。故事就藏在路边摊、烧烤店里,那里有酒、有故事,有盐水毛豆和水煮花生,有被放大的梦想,有冷冰冰的现实,有温暖的汤喝,也有孤寂的灵魂,那里的众生相,才是我们熟悉的,才是我们要的味道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