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几
01
上个月走在路上,我在人群中见到了小时候的玩伴小艺。
人群中她纤细白嫩的手指中夹着一只细长的烟,一串串腾升的烟圈从口里吐出,娴熟的动作和轻飘的眼神显得有些麻木,烟雾缭绕中我瞥见了她那烈焰的妆容和夺目的发色。
她和一群社会小混混并排走着,奇异的行头、屌屌的样子在街头成了一道扎眼的风景。
小艺变成这样并不使人惊奇。
小时候她也是个乖巧的女孩子,在我们这一群土匪般的玩伴中,属她最耀眼。
她是生活中我见过最好看的女生,瓜子脸、尖下巴、乌浓的笑眼、白嫩的皮肤,美人坯子从小就初见端倪。那时候,她就是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她学习在班里名列前茅,是我们这些“土匪”中人人羡慕的女生,明明比我们还能疯玩、各种时髦的玩法从没落下过,考试仍然稳拿第一。
然而,一场变故让她从“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家长们唏嘘哀叹的代表。
五年级的时候,她爸爸在外边有了别的女人,成天不回家,偶尔回来就和她妈妈吵架。有一次傍晚,她爸爸带着女人回家,对着誓死不离婚的小艺妈妈一顿拳加脚踢,家里的能砸的东西都砸了,满目疮痍。
专心在房间里写作业的小艺听到妈妈的哀嚎声跑了出来,面目狰狞的爸爸和女人扯着妈妈的头发将其拖到了门口,温柔的脸庞被玻璃碎片划的满脸是血,小艺吓呆了,赶忙跑过去护住妈妈。
这时,一双残暴的魔爪揪起小艺将其仍在了布满玻璃碴的地上,一个踉跄,小艺跪在了一片晶莹的碎片中,膝盖上一股鲜红流了下来。
在爸爸毒恶的打骂逼迫下,没过多久小艺妈妈就独自离开了这个家。
仅存在小艺内心的一点点余温也在这一刻冷却......
憎恨的火苗在小艺的心里不断地蔓延,平日里嘻嘻哈哈乐观大方的她一下子变得寡言少语,学校里也时常不见踪影,后来她跑到了山村奶奶家里,爷爷早就过世,奶奶身体不太好,与她相依为命两年便去世了。
爸爸带着那个憎恶的女人来接她回去,然而她不愿意再回到那个令她心碎的地方,最后决定留在奶奶家里。偌大的院子里,只剩下她和仅存的几只鸡鸭相依为命。
深冬的夜里,寒风刺骨。冷了,蜷缩在土炕上的小艺就下去填一把干枯的柴火。直到一天夜里,熟睡的她被一阵浓烟呛醒,才发觉土炕前的一堆柴火开始燃烧,好在火势没有蔓延,她及时逃了出来。
后来,她就很少出现在班级里,五年级的最后一期末考试是大家见她的最后一面,考完便再也没来过。
薄荷味道的夏天仿佛永远充斥着离别。发试卷放假的那天,与以往的每个结束的学期并无不同,大家兴奋又担忧。
清凉的风透过窗户缓缓吹过,吹过前排靠窗的那个空荡荡的座位,吹过那一张张接近满分的卷子,这次考试她依旧考了前三。
再后来,她就变成了小混混,如我上个月见到的那个她......
02
写到这里,我真的特别希望经历那么多苦难的小艺能够像所有鸡汤里所写的一般,发奋读书,经历涅槃,考取优异的大学,在变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可是现实却是,苦难并没有变成小艺的财富,反而却成了原本能够通向康庄大道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回想当年我们的作文中,写了多少年的至理名句:经历重重苦难,方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造就非凡的能力。
照这个逻辑,苦难便等于财富,简直正确地挑不出一点毛病。可是我们转念一想,如果没有那些苦难,人生才可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八个字仔细琢磨,却也无不没有道理。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里读到一个印象很深的真实故事,作者的朋友去贫困大山里无偿支教,去之前他无限憧憬:那片贫苦大山里,没有钢筋水泥般的浮躁,没有霓虹灯般的迷乱,只有一群朴实无华的村民和一张张渴望读书的稚嫩面庞......
后来真实情况却令他大跌眼镜,那里的孩子们并没有多少读书改变命运的意识,他们经常帮父母上山砍柴而上学迟到,到了教室却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孩子们做的最好、最积极的事就是打扫卫生,打水、扫地样样在行,就在结束支教的那天一位衣衫褴褛的“朴实”村民还讹了他二百块。
在贫苦的大山里,能吃苦的人一代又一代,可他们从苦难中挣扎出来的却少之又少。
可以想象,在贫苦的环境里,更多地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又何以谈精神财富、谈慈悲之心?
03
吃了那么多苦,就一定能变好吗?答案是不一定。吃苦的目的是什么?是习惯吃苦?当然不是,吃了苦是为了以后不再吃苦才是目的。
“苦难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苦难就是苦难,对苦难的思考才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