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1:
回想我自己苦逼的中学时代,唯有疯狂刷题,才能捕获刹那间的顿悟。而高老师这种知识大V的孩子,从父辈的言传身教中就能习得先进的思维体系。同样一个物理定律,教授老爸可以从自然现象一直讲到微积分证明,高屋建瓴地传授知识。
转2:
就职于微软的刘未鹏在7年前出版了一本《暗时间》,是他个人的博客集,信息量极大,内容涉及时间管理、思维科学、认知科学、阅读和写作等方面,说今天的很多知识界大咖的畅销书和文章观点里都有《暗时间》的影子,一点也不夸张,一些火爆的概念比如“认识升级”、“时间黑洞”等,本书的作者竟然早就提出了。
转3:
如果能将我们走路、吃饭、买菜、逛街等等“暗时间”变成思考的时间,就相当于同样的生命长度,别人活了一辈子,你活了好几辈子,感觉是不是赚翻了?
1、把问题装载进潜意识才能一直思考才能有所收获,如果不能这样的话就是没办法一直思考,所以要求的太多的人是没办法深度思考的,一方面一定要每天写文章逼迫自己努力思考,另一方面要专一。
2、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3、每天固定时间内投资足彩,然后放置就不看足彩了。结果等以后再说。别分分钟去看了,看也是白看。这点钱输了就输了,没事。
4、养成特定的习惯,可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打造个性化的深度工作空间(自己的小房子,或者一个特定的空间)这些都有助于深度思考。
5、构建知识体系:虽然老生常谈但是请执行。
① 梳理知识的脉络,搭建知识骨架 掌握一门学科的正确姿势,是做到「心中有网」(要有造网的意识)。要跨学科对一个领域进行了解,首先必须的是弄懂知识源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抓住基本规律和本质,这些是你的知识体系最基础的骨架。
如果你能够在脑子中搭建起这个学科的整个知识体系,清晰有序地把这个领域的知识架构理清楚,那么当你遇到新的知识,你就可以快速地和你之前的知识进行连结。看经典的书和学科历史是最好的方式,比如:《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② 不断积累知识,内化成体系
在你搭建好自己的知识骨架后,需要的就是不断地去积累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并且将所学进行梳理,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归纳,不断地去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③ 尽量多输出。
6、要看书学习人家作者的思维方式,如果你看完了没有能够复述这个书,那你就是没有学到思维方式。